央广网北京3月19日消息(记者 杜静)从党的十九大到2018年全国两会,“精准扶贫”成为多个重要场合屡被提及的高频词。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央广网2018年4月)
笔者认为,精准扶贫工作任务繁重,基层党员干部要把握住两个关键,一是扶贫对象的“入口关”,二是扶贫资金和政策的“出口关”。把好“入口关”确保扶贫对象的准确性。扶贫对象的确立要从搞好基层调研入手,挨家挨户摸底调查确立初步人选,并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村民公示栏等方式公开扶贫对象的确立条件,并对初步确定的人选进行公开公示,主动接受基层群众的监督,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扶贫政策和资金用于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把好“出口关”确保扶贫资金和政策落到实处。扶贫资金和帮扶政策的落实要从搞好监督入手,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资金帮扶到位,要监督扶贫工作进展跟踪走访制度,定期深入基层,到扶贫对象家中开展走访座谈,了解扶贫的进度和实效,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开展科技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为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既要做好“最先一公里”的顶层设计,又要防止“中梗阻”,还要把它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吹糠见米,久久为功。(文/孙小小)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