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扶贫工作要从扶志入手“分类施策”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8-03-23  发稿编辑:韩春梅

 

 娄底市去年起开展“人穷志不穷、脱贫靠自身”自立自强行动,推进治懒、治惰、治脏、治赌、治愚等“五治”,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决心。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娄底对症下药,采取“土”“怪”“蛮”“巧”“新”等5种办法。“土”办法,抓乡风整治,倡导移风易俗;“怪”办法,抓住老百姓普遍“爱面子”的心态,营造“脱贫为荣”风气;“蛮”办法,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魄力,感染群众改变落后思想;“巧”办法,扶贫先扶勤、以奖代投,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新”办法,全面掌握村民信息,“大数据”管理村民行为。(人民网2018年2月27日)

俗话说“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部分困难户习惯于依赖国家政策支持,这让一些贫困群众有了“输血期待”,搞生产不积极,争当贫困户最积极。政策变了味,扶贫成了养懒汉。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族兴衰,德行为要。“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物质上的贫穷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现如今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但因懒致贫依然是困局。

不少干部虽然也常深入贫困地区,扎根贫困群众,想了不少办法,可是个别困难群众却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旁观者,没有从思想上立下自力更生,脱贫攻坚的志向,因此要首先做好困难群众的思想工作,动员困难群众从思想上树立起脱贫的主角意识。

其次要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因人因地施策至关重要,基层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中,要深入调研,因地制宜,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特色产业、风土人情等实际,找准适合当地的办法和发展思路。

“分类施策”就是要开展实地调研,掌握当地的特点。基层党员干部要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准确掌握当地百姓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群众的困难原因,群众的期盼,建立准确的困难群众档案。要开展市场调查,找准发展的方向。要掌握当地的特点和优势,找出制约发展的劣势;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深入调研,发掘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扶贫方案,为扶贫工作打下基础。要开展走访座谈,尊重群众的意愿。要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充分了解群众的想法,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多和群众探讨发展思路,尊重困难群众的意愿,让精准扶贫工作顺应民意,才能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李晓)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