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过去了,梓潼县人武部面对特大地震造成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积极引导广大农村民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把省下的红白喜事钱用于投资兴修水利。在该县采访,灾区民兵新观念、新气象、新风尚似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到处都可以听到看到民兵投资修水利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6万元彩礼和1座蓄水堰
2009年2月12日。双板乡桥龙村1社的山坪塘埂上,一对新婚夫妇正在堰埂上齐拜天地,堰埂是殿堂,塘水是证人。这场奇特的婚礼引来众多乡亲纷纷前往看热闹。该村民兵新郎吴强和新娘杨翠花不停地向乡亲们散发着喜糖和喜烟。
两年前就已订婚的吴强和杨翠华准备在去年6月用积蓄办场轰轰烈烈的婚事。谁知5月12日发生了特大地震,地震之后,百废待兴。婚期不得不推迟举行,但吴强父母早在4月就将6万元彩礼送给了杨家。吴强在参加完一次民兵政治教育,听了村民兵连号召适龄青年婚事简办搞重建的倡议后,改变了大办婚事的主意。消息传出,杨翠华的父母一时难于接受:“婚姻是人生大事,我们又是养了个独女儿,不请客办酒宴,算不上明媒正娶,日后要遭别人戳脊梁骨,会让我们一辈子很没面子的!”数天来,吴强就一直在吴杨两家来回周旋,努力说服未婚妻和岳父岳母。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得到了岳父岳母和未婚妻的支持。正月初四,杨翠华把6万元彩礼和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2万元钱送到了吴家,让他拿去用于修缮吴家承包的被地震震裂而无法蓄水的山坪堰。一个多月后,堰塘被加固一新,满满的蓄上了水。
80桌婚宴和2万尾鱼苗
2009年2月14日。在金龙场乡海棠村5社的一座拦河堰边,一对青年夫妇正在往堰塘里撒鱼饲料,绿莹莹的水中顿时泛起层层浪花,群群鱼儿争相抢食,畅游欢腾。
去年年底,在广东打工返乡民兵许兴书携未婚妻一块儿回到海棠村,准备拿出10万元经费筹办80桌酒宴,大兴排场,以响四邻。当乡专武部长赵康君听说后,立即骑着摩托车找到许兴书劝道:“地震给我们灾区造成的影响太大了,如果我们再讲排场,奢侈浪费多了就不能改善生活。灾区就该俭办婚事,只有把钱用于重建投资,才能使生活过得更好!”一语唤醒梦中人,许兴书当即表示,一定说服家人俭办婚事,用于重建投资。一周后,许兴书说服了家人,将订为每桌1000元的80桌酒宴一改为5桌,把花费8万多元的酒宴钱减到了4000多元。同时,他同妻子商量,把两人20多万元的积蓄投资到自家在海棠村承包的蓄水12万立方米的拦河堰上,放上了2万尾鱼苗,发展水产养殖业。 “结婚大操大办,可以风光一时,赢得脸面,可毕竟不能风光一辈子。何况我们经历了地震大灾大难,应该改变观念,以发展经济为重,把希望放在将来!” 这是夫妇俩道出的肺腑之言。
60大寿和500亩田地
2009年2月16日,宝石乡红星村2社。一股清澈的河水从水渠里“哗哗哗”地流进了麦田。正在浇灌麦苗的卫天海大爷乐呵呵地说:“这片300多亩的麦田能够实行自流灌溉,200多亩‘望天田’栽秧子也有了保障,我们得感谢亮娃子哟!”
卫大爷说的亮娃子叫卫元亮,是一名常年在江西打工的民兵。去年地震过后回家为父亲做60大寿,但看到乡亲们在地震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大部分水利设施损毁,便想说服父亲卫天海放弃做寿,他原想到父亲可能不会同意。因为在农村有做60大寿的传统习俗,不管哪位老人只要满了60周岁,儿女们都要大办酒席以示庆贺,少则化费几千,多则上万,否则将会视为不孝。卫元亮试着把想法告诉了父亲,没想到父亲十分理解,父子俩一拍即合。于是,他把用准备为父亲做寿的5万元分文不少的拿出来,加上5万元贷款,共筹资了10多万元,请来专业施工队,苦战三个多月,终于在庆祝河上修起3道石河堰,总库容达到了30多万立方米,还在河堰上架起了石桥,免费供乡亲们使用堰里的水浇灌田地。卫元亮说:“受灾了,等靠要不是办法,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干。”
梓潼县委常委 、县人武部高顺部长介绍说,前几年全县兴建了2000多口抗旱蓄水池和小乙型水库,在“5·12”地震中,90%以上遭到了损毁。通过适当教育和引导,两年来,全县共有820多名民兵省下婚嫁钱380多万元,投资兴修水利工程26处、精修山坪塘6口、新建石河堰28处、整治山坪塘、蓄水池、人工抗旱井、蓄水池4100多口。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