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仙海区畜禽圈舍损失近10000平方米,全区约8000头(只)畜禽“无家可归”,畜牧产业遭受重创,损失3000多万元。为加快灾后重建、尽快恢复灾后畜牧生产能力,仙海区采取启动预案、摸清灾情、了解民意、制定规划等切实可行措施。
仙海区畜牧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认为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以点带面,倾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科技含量的畜牧项目,以项目建设助推畜牧产业发展。通过大量的调研,结合群众意愿,区动物疾控中心把目标首先锁定到了当时焦头烂额石河堰村舒顺谦。舒顺谦两夫妇地震前一直在甘肃兰州某部队养殖场当饲养员,地震后急忙辞退工作赶回老家,眼前房屋已成危房,周围百姓都忙于自救,他的大脑简直就是一片空白,当时的他欲哭无泪,又要考虑重新修房,还要考虑今后究竟怎么办,打工带回的资金还不到20万元。6月初的一天,他遇见了正带队进行防疫的区动物疾控中心副主任廖红伦,得知政府的规划和打算,这下老舒心里踏实了,随后他在区动物疾控中心的帮助和支持下,先后到游仙、安县等地考察。回来就按规划设计动手修建圈舍,8月中旬,东凑西借又凑足了20多万元,满怀信心的赶往山东运回200头猪仔。好事多磨啊,长途跋涉运回猪仔,2009年初都长到了120多斤,不知道什么原因,短短20天却倒下了130多头,吃不能吃、卖不能卖,让人揪心,同时也急坏了驻场技术人员,四处求医,终于保住了60多头。10天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60多头猪居然发春(据后来了解,那边的猪没阉),死马当做活马医吧,在张宜宾的劝说和指导下,老舒牵来一头公猪进行配种,3月份奇迹出现了,820只猪崽诞生了,这下老舒乐开了怀,从圈舍消毒、防疫等狠下决心,细心饲养,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老舒60头母猪产仔1400余只,出栏肥猪300余头,创产值近70万元。
目前,占地5亩,圈舍1000余平方米的“三利生态养殖园”已成规模,现存栏生猪240余头,猪崽160余只。按照老舒的构想,他计划两年内达到年出栏生猪1000头、产仔3000只的规模,同时还想引导周围群众也加入到规模养殖这个行列里来,他承诺,附近群众圈舍到了一定规模,免费提供猪种,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待出栏后按提种时的价格支付猪种款,他说,我有今天还是靠党和政府,我们要根据我们当地实际,发展新型产业,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据区动物疾控中心主任介绍,仙海区将投入70余万元重建办公场所、购置先进的动物检疫、检测设施,完善动物疾病控制、畜产品安全、饲料兽药检测、新技术推广等畜牧业生产保障体系,选派中心骨干技术人员进行深造,不断提高防疫、检疫能力,定期到基层组织养殖户培训,提高他们养殖水平,合理布局优势畜禽区域,用2—3年时间发展一批高效、生态、优质的养殖大户,培育优势产品,发展专业大户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产业为支撑,让灾区群众迅速致富迈小康。(吴成光 舒天宝)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