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平武县绿康农贸有限公司推进灾后重建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4-25  发稿编辑:刘庆


    平武县绿康农贸有限责任公司是平武县豆叩供销社体制创新后于2002年9月新建的企业,主要服务山区经济和山区农民。


    豆叩镇人口1万多,其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退耕还林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种植业主要靠经济林、茶叶及木耳、魔芋、蕨菜等土特产品;养殖业主要靠羊和猪。其特征是生产方式零星分散,形不成规模和产业;土特产品生产量少、低端,难以实现市场化、商品化、品牌化;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严重制约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5·12”特大地震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使这些发展方式的弊端更为凸显,个体农民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举步维艰。


    在灾后重建中,绿康农贸有限责任公司急灾区人民之所急,坚持开发山区特有资源的深加工以增加收入的发展思路,初步走出了一条引领农民共同富裕的路子。即:通过“组织”,把分散的个体,构成一个大生产(行业)单位,使零星的种养殖聚集成规模、成产业;通过“加工”,实现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的价值链;通过“牵线”,克服自身力量不足,形成助农的现代流通网络。再贯穿“技能传授”,最终实现市场化、商品化、品牌化,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构建公司+协会+供销社共同经济体,走市场之路


    公司抓住当地农民家家种茶叶的特点,面对地震后,茶地锐减、茶树被毁、茶农灰心,合作社面临艰难的挑战,决定采取与专合社结成更加紧密合作关系的举措,克服交通中断、通信不畅的困难,帮助茶农恢复,扩大茶农加入,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了比过去4个茶叶专合社规模更大的共同经济体,形成了有茶农420多户,茶园2300多亩的产业化茶叶生产基地。公司筹资50多万元,加快厂房和机器设备维修,抢时间恢复了茶叶等加工生产,2009年收购鲜叶25万斤,实现产值350万元,销售500万元,为农创收320万元,企业实现利润4万元。为在恢复重建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产业发展的助农增效增收长效机制,公司先后3次聘请村委会人员(采取每天为其补助50元标准等办法)调查走访100多受灾农户,统计生猪养殖情况,组织养殖大户和68户农民成立了两个生猪协会,带动了373户农民。


    通过专合社和协会,公司将豆叩镇的30%农户组织进了以供销社引领的走大市场大流通的经济共同体,形成了助农增产增收,效益共增的合作机制。2009年与2004年相比,通过提高收购价格和扩大收购量的拉动,茶农的鲜叶产量增加了22万斤,增加收入280多万元,户均6700多元。2009年通过生猪协会和市场收购生猪2000多头,为农民创收250万元。目前,由公司领办和创办的4个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生猪养殖协会,与近500家农户签订了购销合同。


    推进名牌销售战略,实现收入最大化


    在平武县质监局、工商局和有关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质量监督小组,对整个制作工艺环节和流程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督。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目前,生产的“清漪江牌”茶叶系列和自制的“清漪江牌”腊肉系列产品均获得了“绵阳市知名品牌”。“龙州中华芽”、“龙州雪芽”茶叶产品取得了国家商标局的注册管理。加强客源沟通、交流,建立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省市和省内24个县的营销合作网络。


    公司筹资100多万元,在2009年8月投资建成腊肉生产项目。2009年生产销售腊肉20吨,加工猪肉150多万元,产值300多万元,为农创收200多万元,企业实现利润6万多元。


    构建现代农业流通网络,解决卖难买难


    公司多方联络有实力的企业,与公司和农户结成利益伙伴,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流通网络。与江油、平武的运输大户联系,紧急运出活猪2000多头,实现销售收入260万元;又联系希望集团和成都另一饲料厂共计运回饲料400吨。公司还积极拓展业务,为解决因灾农民出门难,专门安排车辆上门大量收购木耳、天麻、香菇。同时,公司用自身的诚信加强与农民传统上的“亲情”联系,以增强基层社同农村经济组织的凝聚力量。(刘云亮)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