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油市枫顺乡卫生院的板房诊疗室里,一位年轻的医生正在细心的为一位患者做检查,这已经是他今天所看的第25位患者,而他忙到现在连午饭都还未顾得上吃。他就是“三支一扶”支医大学生王文涛。
两年前大学毕业,王文涛主动放弃西安城里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毅然报名成为“三支一扶”的一名志愿者,从西安城里来到江油市位置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枫顺乡卫生院支医。
地震后的枫顺乡卫生院受损严重,需原址重建。卫生院设在场镇外临时板房里,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刺骨,经常停电停水。许多村民断言这位大城市来的大学生就是来镀金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最多坚持半个月就顶天了。
到枫顺的第一周,王文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记住当地村民的名字,他说:“我现在是枫顺乡的一员,走在路上能叫出周围群众的名字,我和他们的距离就近了,工作就好做多了。”枫顺乡的山路特别崎岖,许多患者看病常常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对于年老和病重的患者来说十分的不方便。针对这一情况,王文涛向村民发放了自制的就医联系卡,将自己的名字和联系电话写在卡上,不管路途多远、时间多晚,只要患者打电话,他就出诊,用他的话讲这是患者对自己的信任。一天夜里22点左右,夏村6社一位村民突然打来急救电话。他简单的询问病情后,立即带上急救药箱迅速出诊,平时本地人要用两个小时才能走到的崎岖山路,他硬是只用了一个小时。到了患者家中,他不顾疲惫和全身的泥土,马上开始给病人进行检查,患者服药后他又守护在病人身旁直至患者病情好转他才放心,此时已是第二天凌晨六点。
去年5月的一天,在离枫顺乡最偏远的小坝村三组,有一位妇女因家庭琐事喝了农药,急救电话随即打到了医院,当时医院就只有一个值班医生不能离开,忙了一天的王文涛听说后背上急救箱骑上摩托车前往。到了患者家中,患者却死活都不愿意洗胃,情绪十分的激动,就连家属也有了放弃治疗的念头,但是王文涛却没有放弃,努力的给患者和家属做工作,可是谁也不理解,时间一分分的过去,患者情况越来越紧急,开始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王文涛急了,对患者家属讲:“今天这个患者一定要救,现在我就不是一个医生,是她的亲弟弟,你们总不能让我看到自己亲人的生命就这样的逝去吧。”在场的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于是大家齐心协力参加救治,患者得救了。现在,患者真的成了王文涛的姐姐,时常到板房医院看望他,对于那晚的事,她说:“是王文涛给了她一次生的机会,让她有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009年1月,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信息化管理,王文涛又主动承担起信息管理的担子,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新农合服务系统,录数据、整资料,经常忙完就凌晨两三点了。在全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以来,全乡患者就医报账就更方便了。
两年多过去了,这里的每一位村民都认识这个踏实肯干的小伙子,刚来时的猜测和误解也不攻自破了,这位晒得黝黑的西安小伙子用他的爱心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因为王文涛大学毕业就到枫顺乡支医,一年也难得回一次家,家中的父母也很挂念他,多次提出要来看看孩子,都被他婉言的拒绝了,他是怕父母看到这里艰苦的环境为他担心。当枫顺乡镇党委政府代表受援地向王文涛的父母汇报他的有关情况后,没想到他的父母也十分支持儿子的事业,鼓励他要再接再厉,不要辜负领导和乡亲们的信任。这让王文涛更加有了动力留在枫顺乡发展。现在他又将在昆明市人民医院上班的妻子动员过来了,他们要扎根枫顺、服务枫顺。
这里艰苦的环境和城乡巨大的反差,王文涛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秉承“三支一扶”的服务宗旨,扎根山乡,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他和当地干部群众亲如一家,其乐融融。在这里王文涛并不孤单,乡领导经常关心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团市委及市卫生局等相关单位每逢过节的时候,都会发来慰问信或者召开联谊会,许多村民更是逢年过节都会邀请他到家里吃饭,平时也常给他背来时令蔬菜和土特产。
正如温总理所说:“条件不足畏,命运不足信,得失不足计。坚定地走好自己的道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王文涛这样的当代优秀大学生正是牢记总理的话,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