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
(五)新能源
【风能】
风所具有的动能称为风能,是指空气相对地面做水平运动的时候所产生的动能。风能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也称之为“绿色能源”。风能的特点是不需要采购、运输,不需要开采,不消耗资源,清洁卫生。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木材及森林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水生植物;油料植物;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动物粪便。
在世界能耗中,生物质能约占14%。生物质能的优点是燃烧容易,污染少,灰分较低;缺点是热值及热效率低,体积大而不易运输。目前,直接燃烧生物质的热效率仅为10%—30%。
【核能】
核能又称原子能,是原子核中的核子重新分配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可分为三类:裂变能,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分裂时释放出来的能量;聚变能,由轻元素原子核发生聚合反应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原子核衰变时发出的放射能。
(六)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此种“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的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少用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
【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和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等。
【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摘自《科普知识汇编》)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