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立新镇:聚焦五个目标 推进乡村振兴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8-09-06  发稿编辑:韩春梅

 

立新镇位于三台西北边陲,地处2市3县(区)交界处,距县城49公里,离绵阳市区29公里。幅员面积69.3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2万余人。先后被列为“县级重点镇”“县扩权强镇试点镇”,2015年12月被纳入“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建设项目”,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场镇”,素有三台县北大门的美誉。近年来,立新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做好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逐渐发展成为“举绿色旗,打特色牌,走生态路”的“宁静悠美田园小镇”,成为三台北路平坝河谷区率先突破的典型代表。

一、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加快实施农旅双链“二经营”模式,构建“一区三片”区域发展新格局。在省统筹城乡核心区暨高棚村,加快大地飞歌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业,水上乐园、狂欢小镇全面运营。目前,为期近2个月的第二届大地飞歌乐水旅游节已在6月8日拉开帷幕,9月中旬结束,预计将吸引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在立新片积极探索水稻、油菜制种高产技术,在辉坪片大力发展林果产业(藤椒、油桃、猕猴桃、柑橘等),在拦河片着力发展蔬菜产业(种植小白菜、莴苣、丝瓜等)。目前,已实现蔬菜种植面积10700余亩(含轮种),优质大米种植2300余亩,藤椒种植3500余亩(新增1300余亩),青梅种植2000余亩,水稻、油菜制种常年稳定在6000余亩。

二、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加强乡土能人、致富带头人梯次培养,择优确定村级后备干部79人,对村级后备干部均实行“青蓝”对接,由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亲自指导,按照“先给平台、再给位子,当好配角、再当主角,先挑担子、再给身份”的“三先三再”培育模式“一对一”重点培养。并采取产业致富能人“择优内推”、务工创业能人“引导回归”等措施,把懂技术、有致富头脑的乡土人才、致富能人纳入人才库,打造强大的农业人才队伍,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做好“农民夜校”辅导。贯彻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组建青年人才党支部,建立在外成功人士、农村能人信息库,吸引3名有志青年回乡创业。

三、文化传承呈现“新亮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党群红色家园”“廉政家院”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短板,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繁荣发展。目前,全镇共建成“党群红色家园”4个,“廉政家院”1个,24个村级活动阵地全部实现规范化建设。选聘文艺骨干23名,成立狮灯队、唢呐演唱队、舞蹈队等业余文艺队伍10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形成长效机制,设立“道德积分榜”,以“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主题,将“农民夜校”与“道德讲堂”“法治讲堂”有机结合,营造“讲道德,树新风,做好人”的浓厚氛围,选树孝老敬亲之星10人,实现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四、生态环境取得“新成效”。制定《立新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等可操作性制度,在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上遵循“属地管理,就近就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大原则,统一“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的垃圾三级处理模式清运垃圾,并转运至绵阳市第二垃圾处理厂。深挖地域特色,加快场镇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80余盏,新建排污管网1500余米、新建化粪池7口,垃圾中转站一处,安装花箱190个,栽种风景树、花草6800株,改造老旧住宅481户76960平方米。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及时兑现管护资金,完成品种改良(换)380亩。积极开展“四好村”创建,截止目前全镇累计创建省级“四好村”3个,市级“四好村”7个,县级“四好村”9个。

五、基层组织呈现“新亮点”。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深化落实“1+4”帮联到户制度,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为切入口,全面推行党员帮扶困难群众家庭收支“算账”、脱贫规划“晒账”、工作推进“报账”、贫困群众“认账”、脱贫成效“交账”五账并举工作法,对全镇6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全覆盖脱贫攻坚对标自查。设立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党务工作业务精等5项标准,按照“组织发动—干部自荐—组织审查—党委任命”流程,采用民主推荐表决、“考试+考察”等方式,从镇机关党员干部中择优选派26人担任村(社区)党建指导员,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好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做实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

(宋荣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