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将作风建设提升到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强调。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成效,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推进新时代作风建设绝非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口号,而应有科学合理的思路、雷厉风行的动作、得力有力的举措和实实在在的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来进行。(光明日报2018年1月30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从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提出“进京赶考”的六条规定,到党中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制度建设一直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扫除“四风”积弊,洗掉思想行为上的灰尘和“政治微生物”,制度是最管用的办法。如何在行政问责中划定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红线?反对奢靡之风,如何在政府预算中确立崇俭抑奢、杜绝浪费的导向?唯有刚性的制度制约,才能避免改作风“一阵风”,让好的作风得到弘扬、让不良作风受到遏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思想作风保障。
古人云:“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改进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任务。同时,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健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根治作风问题,关键是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就是把作风建设的要求上升为制度,把制度细化为规则,使作风建设体现出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实现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根本上要靠作风建设制度化。制度对于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行、违章必究。
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做到科学有效。制定制度是前提,制度完备才能行之有矩;要根据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建立和完善改进思想作风、文风会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的制度,切实发挥制度对作风建设的根本保障功能。对现行的一些类似“牛栏关猫”的制度,在实践中无法执行或执行不力;对不科学、不完备、不衔接的制度,要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本着科学适用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深入调研、慎重提议、精心设计、正确决策,真正使制定的制度科学完备、具体周密、系统配套,确保制度“行得通”、“用得好”、“管得住”。(文/张莉萍)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