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雪山深处的“四姐姐”:平武白马藏族姐妹的守与护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8-21  发稿编辑:韩春梅

 

 

在四川平武县的雪山深处,生活着一支古老的民族——白马藏族。他们世代居住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与森林、雪山、溪流为伴,传承着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在白马藏族聚居的亚者造祖村,有四位被村民们亲切称为“四姐姐”的藏族女性,她们用三十余年的时光,守护着家乡的孩子、老人与文化,在风雪与暖阳中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雪山下的“临时课堂”:大姐俄斯满的坚守

1989年的冬天,亚者造祖村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唯一通往外界的山路早已被冰雪阻断。村里的孩子们面临着一个难题:代课老师因山路不通无法按时返校,课程被迫中断。

当时22岁的俄斯满是村里为数不多读过初中的年轻人,她看着孩子们焦急又失落的眼神,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不能让娃们荒了学业。”这个念头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当天晚上,她挨家挨户敲开村民的门,提议把自家那间用来堆放青稞的木屋打扫出来,当作临时课堂。

 “大姐,你这屋四面漏风,冬天上课娃们会冻坏的。”有村民心疼地劝她。俄斯满却笑着说:“我多烧几盆炭火,大家再凑些旧棉絮把窗户糊上,肯定能行。”就这样,在村民们的帮助下,雪山深处的“木屋课堂”开课了。

俄斯满既当老师又当“保育员”。每天天不亮,她就背着背篓去山里捡柴,把教室里的炭火生得旺旺的;上课前,她会挨个检查孩子们的手,把冻得通红的小手揣进自己怀里暖热;中午,她把家里的青稞饼和洋芋分给没带饭的孩子。她教孩子们识字、算数,还把白马藏族的传说故事编成儿歌,让孩子们在歌声中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

有一次,大雪连下了三天,山路彻底封死,俄斯满的炭火快要用完了。她冒着风雪上山砍柴,不小心脚下一滑,从山坡上滚了下来,腿被树枝划开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染红了雪地。她咬着牙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背着柴回到村里,第二天依然准时出现在课堂上。孩子们看着她腿上渗血的绷带,一个个红了眼眶,齐声说:“俄斯满姐姐,我们今天不上课,帮你干活。”俄斯满却擦去孩子们的眼泪:“只要你们好好读书,姐姐这点伤不算啥。”

这样的“木屋课堂”,俄斯满一守就是八年。八年间,她没收过一分钱学费,反而常常把自己的口粮分给孩子们。后来,村里建起了新的教学楼,有了正式的老师,但孩子们依然习惯放学后跑到俄斯满家,听她讲白马藏族的故事,看她绣传统的云云鞋。

 

生命线上的“背医箱”:二姐代汝珍的守护

亚者造祖村地处偏远,最近的卫生院在几十公里外的镇上,山路崎岖难行,村民们生病就医一直是大难题。1995年,村里选拔赤脚医生,25岁的代汝珍主动报了名。她知道,这意味着要承担起全村人的健康守护责任。

为了当好赤脚医生,代汝珍去镇上的卫生院培训了半年。培训结束时,卫生院的老医生送了她一个印着红十字的药箱,语重心长地说:“小代,山里条件苦,当赤脚医生不光要懂医术,更要有良心和毅力。”代汝珍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背着药箱踏上了回村的路。

从此,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村民生病,代汝珍都会第一时间背着药箱赶去。有一年夏天,暴雨引发了山洪,村里的老人格西奶奶突发心脏病,情况危急。代汝珍顾不上穿雨衣,揣着急救药品就冲进了雨里。山路泥泞湿滑,她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好几次差点被洪水卷走。等她浑身湿透地赶到格西奶奶家时,老人已经呼吸困难。代汝珍立刻进行急救,喂药、吸氧、按摩,守在老人床边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清晨老人的病情稳定下来,她才松了一口气,累得倒在床边就睡着了。

冬天的山路更是难走。有一次,深夜里村里的孩子突发高烧,代汝珍背着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孩子家赶,雪地里的冰碴子划破了她的鞋子,双脚冻得失去了知觉。她一边走一边搓脚,实在走不动了就趴在雪地上歇一会儿,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孩子等着我。”等她赶到时,孩子已经烧得迷迷糊糊,她立刻给孩子输液、物理降温,守到天亮孩子退烧后,才发现自己的双脚已经冻出了冻疮,又红又肿。

除了看病,代汝珍还承担起村里的防疫工作。每年春天,她都会挨家挨户给村民们接种疫苗,讲解卫生防疫知识;雨季来临时,她会带着消毒水走遍村里的角落,防止疫病传播。她的药箱总是装得满满的,里面有感冒药、退烧药,还有她自己采的草药。她说:“药不能断,就像守护不能停。”

三十年来,代汝珍的足迹遍布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条山路。她背坏了12个药箱,接生了46个婴儿,救治过无数病人。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总是笑着说:“看着大家健健康康的,我就觉得值。”

文化传承的“守艺人”:三姐夺布的坚守

白马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他们的服饰、歌舞、民俗被称为“人类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三姐夺布从小跟着奶奶学习白马藏族的刺绣、歌舞和传统故事,她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我们白马人的文化不能丢,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根。”夺布常常这样说。为了传承白马藏族的刺绣技艺,她从2000年开始,免费教村里的妇女和孩子学刺绣。白马藏族的刺绣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有雪山、森林、飞鸟、走兽,针法复杂细腻,需要极大的耐心。

刚开始学刺绣时,孩子们坐不住,绣不了一会儿就想跑。夺布没有批评他们,而是把刺绣图案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你们看这个图案,是雪山女神的裙子,绣好了就能得到女神的祝福。”她还自己掏钱买了丝线和布料,分给家里困难的孩子。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刺绣队伍,村里的妇女们农闲时不再闲聊打牌,而是聚在一起学刺绣;孩子们放学后,也会拿出绣绷,认真地绣着属于他们的图案。

除了刺绣,夺布还是村里“跳曹盖”仪式的传承人。“跳曹盖”是白马藏族最隆重的民俗活动,戴着面具的舞者通过舞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整个仪式蕴含着白马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但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跳曹盖”的许多细节已经失传。夺布走遍周边的白马村寨,拜访年迈的老艺人,把他们口述的仪式流程、舞蹈动作一一记录下来,还自费请人拍摄视频,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为了让“跳曹盖”传承下去,夺布在村里组建了一支少年“曹盖队”,教孩子们学习舞蹈动作和仪式流程。孩子们一开始觉得戴面具跳舞很累,但夺布告诉他们:“这不是普通的舞蹈,这是我们白马人的精神寄托,跳好了,就能把祖先的智慧传下去。”在她的耐心教导下,少年“曹盖队”不仅学会了完整的仪式,还在县里的民俗文化展演中获得了一等奖。

这些年来,夺布收集整理了白马藏族的传统故事200多个、民歌50多首,培养了刺绣传承人300多人、“跳曹盖”舞者50多人。她的家里堆满了刺绣作品、手写的故事集和录制的视频资料。有人劝她把这些东西卖掉赚钱,她却说:“这些是我们白马人的宝贝,多少钱都不卖。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

温暖万家的“贴心人”:四姐班初的奉献

在亚者造祖村,四姐班初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她性格开朗,心地善良,村里无论谁家有困难,她都会主动帮忙。从照顾孤寡老人到调解邻里纠纷,从组织公益活动到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她就像一团火,温暖着村里的每一个人。

村里有几位孤寡老人,生活不便,班初主动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她每天都会去老人们家里看看,帮他们打扫卫生、洗衣做饭、买药送医。老人格桑爷爷腿脚不好,班初就每天早上帮他打水、砍柴;老人卓玛奶奶视力模糊,班初就把自己种的蔬菜洗干净送到她家里,还帮她缝补衣服。逢年过节,她会把老人们接到自己家里,和他们一起吃团圆饭,给他们添置新衣服。老人们常说:“班初比亲闺女还亲。”

2016年,村里遭遇了特大暴雨,几户村民的房屋受损,粮食被淹。班初第一时间组织村民开展自救,她带头冒雨加固房屋、转移粮食,连续几天几夜没合眼。灾后,她看到村民们因为损失惨重而情绪低落,又主动联系外界的爱心人士和企业,为村里争取到了救灾物资和资金。她还组织村民成立了互助小组,大家互帮互助,一起重建家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班初看到了让家乡特产走出大山的机会。她自学使用智能手机和电商平台,把村里的蜂蜜、核桃、花椒等农产品拍照上传到网上销售。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她挨家挨户检查农产品的品质,还组织村民学习标准化种植和包装技术。刚开始订单很少,她没有气馁,一点点积累客户和口碑。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亚者造祖村的特产,订单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有人问班初:“你整天为别人忙东忙西,自己图啥?”班初笑着说:“大家住在一个村里,就是一家人。看着大家日子过好了,我心里比啥都高兴。”三十年来,班初的身影活跃在村里的各个角落,她用自己的热心和奉献,温暖着每一个村民的心。

雪山作证:爱与坚守的传承

三十多年过去了,“四姐姐”的头发上添了些许白发,眼角也多了几道皱纹,但她们对家乡和村民的爱与坚守从未改变。在她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俄斯满的女儿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村里当了一名老师,她说:“妈妈用八年时间守护‘木屋课堂’,我要像她一样,让家乡的孩子们有更好的教育。”代汝珍的儿子学医毕业后,也回到了镇上的卫生院工作,他说:“妈妈背着药箱走了三十年山路,我要接过她的接力棒,守护家乡人的健康。”夺布的学生们成立了文化传承小组,继续传承和发扬白马藏族文化;班初带动的电商团队越来越壮大,更多的家乡特产通过网络走向了全国各地。

如今的亚者造祖村,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村卫生室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村民们看病不再困难;白马藏族文化展览馆里,刺绣、面具、服饰等展品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电商服务站里,村民们忙着打包发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雪山依旧巍峨,溪流依旧清澈。“四姐姐”的故事还在继续,她们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爱与奉献。她们就像雪山深处的格桑花,在艰苦的环境中绽放出最美丽的光芒,用自己的力量温暖着这片土地,也照亮了家乡的未来。

在平武县的雪山深处,“四姐姐”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的事迹,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她们用平凡的人生书写了不平凡的感动,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身上蕴藏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如同雪山下的溪流,源源不断,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去爱、去坚守、去奉献。(作者:许登祥、吕安全)

 

(图片为网络下载)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