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引工程作为绵阳水利的“一号工程”、“龙头工程”,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事关绵阳实现“全域灌溉”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因此,武引工程要立足大兴水利强基础,突出抓好“硬件”和“软件”建设,勇挑重担,主动作为,积极发挥骨干龙头作用,为推动绵阳率先实现农耕区“全域灌溉”奠基引路。
水源工程是实现“全域灌溉”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工程为先,突出硬件建设,不断提升水源保障能力,为绵阳率先实现农耕区“全域灌溉”提供强大的工程保障。“全域灌溉”是指通过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可灌溉耕地的全面灌溉,通过提高耕地的灌溉保证率,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围绕农耕区“全域灌溉”,武引人将立足“两个加快”,快速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和主干渠系,强化工程措施,全面发挥工程效益。武都水库从2004年开工建设以来,历经8年风雨抗战,工程去年底成功下闸蓄水,现已形成库容2600万立方米。我们将进一步细化措施,优化施工方案,强化合同管理,倒排时限工期,倒逼工作进度,抢抓工程建设进度,确保今年基本建成武都水库,蓄水5.72亿立方米,全面提高武引工程在绵阳防汛抗旱中的水源保证能力和调节能力,为绵阳农耕区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武引二期灌区工程武引二期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5.32万亩,控灌绵阳市江油、梓潼、盐亭,广元市剑阁,南充市南部和遂宁市射洪,涉及乡镇177个、村社1858个,受益人口近500万。工程于2009年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可研报告已于去年底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今年,我们将全力以赴抓好武引二期灌区开工准备工作,紧盯项目可研报告审批,全力协调资金拼盘,争取中央资金投资比例达到最大,力求尽快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同时,加快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尽快完成初步设计报告审批,力争6月正式开工建设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力争5年内基本建成,彻底解决绵阳市80万亩农田的有效灌溉,并将向南充、广元、遂宁送水补水,保证近500万人从此受益,涪江以东的千年干旱将一去不复返。
水利改革是实现“全域灌溉”的关键和保障。坚持建管并重,突出软件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绵阳率先实现农耕区“全域灌溉”提供强大的基础保障。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灌区工程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要实现农耕区“全域灌溉”目标,必须突出“软件建设”,向管理效益要效率,通过不断改善灌溉条件,降低用水生产成本,提高用水效益。突出抓好灌区末级渠系改造,积极鼓励和引导灌区各区市县政府采取市、县和农民用水户“三个三分之一”的办法多方筹集建设资金,抓好末级渠系建设,带动灌区多投入,提高灌区农毛渠硬化率,加大节水改造力度,降低输水损失和农民用水成本,提升灌溉用水保证率,不断扩大灌溉面积,最大限度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武引工程全域灌溉。突出抓好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引导用水户以灌域为单位,建立规范化的农民用水户协会,抓好渠道维护费、基本水费、计量水费等款项的收取、上缴,解决民间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问题,同时搞好用水调度,协调矛盾纠纷,避免浪费,维护稳定,实现协会科学管水,科学用水,群众满意,政府认可。突出抓好节约用水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时机,深入灌区,深入用水农户,宣传用水政策,了解用水困难,把水是商品观念植根群众心间,把群众的用水困难记在心头,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让群众用上放心水,交明白钱,有效避免搭车收费的现象发生。
武引工程作为全市最大的水利工程,我们将抢抓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的重大战略机遇,紧扣绵阳市率先实现农耕区“全域灌溉”的目标,加快建设武都水库,大干快上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大力开展渠系配套、节水灌溉、末级渠系改造、努力新增有效灌面和发展节水灌面,为绵阳率先实现农耕区“全域灌溉”发挥武引的骨干龙头工程作用作出最大贡献。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