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北川修起了新家园
震后三年来,北川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民生工程重建优先。三年来,全县45561户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全部完工,其中11823户、30484名因灾失地农民均得到妥善安置;11499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全部开工,完工10614户;29796户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全部完工;40所灾后重建学校全部投入使用;29家医疗卫生机构、3所敬老院、3个计生服务站、20个乡(镇)文化站和9个残疾人康复站已经竣工;完成道路重建、改造1800余公里,302线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禹茂路、墩青路、北松路全面贯通,新北川大道等干线公路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农村公路建设完成85%以上,基本搭建了以永昌为中心的路网骨架,彻底打破了影响关内10多万群众出行和重建发展的“瓶颈”。
北川还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变“输血”为“造血”,坚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推动经济实现“发展起跳”。由山东援建的北川—山东产业园挺起北川工业脊梁,已经签约的33个援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同时,北川以维斯特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坚持将旅游作为北川的主导产业,围绕北川地震遗址纪念馆、吉娜羌寨、北川新县城等,打造北川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地震前,老北川工业结构简单,工业产值不到10个亿,工业增加值只有3.9亿,占GDP比重仅29.6%。全县27家规模以上企业在“5·12”特大地震 中所剩无几。到了2010年,北川工业经济经过了“V”形发展后,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1亿元。北川工业经济恢复并超过了震前水平。
灾后重建,平武已基本完成
三年来,平武县以规划为龙头、项目为抓手、民生为本、产业为重,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灾后大重建、项目大投入、经济大恢复、城乡面貌大变化良好局面。目前,全县525个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已开工525个、开工率100%,完工492个、完工率93.7%,完成投资117.04亿元、占总投资126.4亿元的92.59%。
平武县坚持民生优先,优先建设住房、学校、医院、道路等还实施困难群众建房信用担保贷款,为627个困难户发放信用担保贷款1027万元。争取和用好中华慈善总会资金,为平通、响岩、南坝三个极重灾乡镇建房户每户补助建房资金6000元。目前,全县农房需维修加固的25577户已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全县农房需重建的19619户已全部竣工。城镇居民住房需维修加固6578户现已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住房需重建4123户,已全部竣工。
平武县进一步提高医院、学校抗震设防烈度,大幅度提高房屋使用年限,努力把每一所医院、每一所学校建设成为最牢固、最安全、最让群众和家长放心的工程。目前,全县纳入灾后重建的55所学校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45个卫生系统(含8个计生服务站)重建项目已完工项目45个;纳入重建的8所敬老院和1所社会福利院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全县干线公路和通乡通村公路基本恢复,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交通项目14个大项85个小项全面完成。平武投入近10亿元改造建设了230个水利和饮水工程。
工业方面,平武全县25个规模工业企业已恢复生产,28个龙头企业已恢复生产27个。全县发电站总数达到13座,总装机达到54.88万KW,比震前提高了19.5万KW。平武县依托丰富的水能、矿产资源优势和“河北—平武”工业园、南坝工业集中区两个平台,大力推行企业招商、园区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将园区建设成为具有1-2个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突出的平武经济发展增长极。依托丰富的水能、矿产资源,培植水电、矿产两大支柱产业,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
三年重建任务已基本完成,平武三年实现“三个翻番”目标已经确定:2012年在2009年基础上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县城建成区规模扩大一倍。
灾后重建安县把民生事业放在首位
三年灾后重建,安县提出“一年重点安民,两年全面恢复,三年建设新安县”的战略目标,以“科学重建新安县,奋力推进新跨越”为统揽,把各项民生事业放在首位。
地震后,前进村95%以上的村民搬进了由政府统一设计的川西民居风格的新房子。结合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在政府“跟进式”配套公共基础和服务 设施的基础上,该村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加快入组入户道路建设。如今,村里的万村千乡店、图书室、卫生站、健身场一应俱全,村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得有声 有色,星级农户、五好家庭评定得到群众广泛认同和参与,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作为地震极重灾区,通过三年的灾后重建,一大批重点企业和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企业用工需求量大增。辽宁省援建者投资15亿元,在安县开建华晨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工业园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百亿元,至少可新增5000个就业岗位。
三年来,为构建新的交通网络,安县在全县规划了“两纵两横一环”公路交通网络,投入资金近18亿元,规划了38个公路重建项目,使全县省县乡道 路里程达317.8公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连接周边市县区的公路等级全面提高,大部分乡镇都可半小时到达县城,所有乡镇一小时到达。
此外,水利设施加快恢复重建,为增强灾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动力。安县列入国家重建规划的水利项目66个,子项目114个,另外有小型工程1000余处。按照“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安县坚持“科 学规划、安全第一、民生优先、加快重建”的指导思想,积极克服汛期、雨季影响,统筹兼顾工程建设与群众用水和安全度汛,科学安排建设程序各个时间节点,切 实推行“一线工作法”、“现场办公制”,重点抓好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和安全管理,加强程序和过程监督,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截至目前,项目开工率 100%,基本完工84处,整治塘堰5446口、渠道158公里,实现了预期工作目标。
2010年,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年均增长31.2%。工业将是安县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震后三年,安县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光通道。重建中,安县集中66个产业项目55亿元资金全力打造绵安北产业带,有力推动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投资3亿元的安县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总投资15亿元的华晨汽车及零部件援建项目、投资12亿元的银河高科技产业园项目正抓紧建设。同时,安县还通过建立和完善招针对引进企业的税收、土地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用电补助金等特殊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吸引沿海地区、辽宁省、湖北省及成都周围更多企业到安县投资兴业。
灾后重建,江油迸发出新活力
三年恢复重建三年跨越发展,江油城乡住房焕然一新,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极大改善,经济止滑提速加快发展,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江油重新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为“十一五”发展画上圆满句号,为“十二五”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震后一年,全面完成了近20万套震损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震后一年半,全部完成11.7万户农房重建;震后两年,如期完成9903套城镇住房 重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实现质的提升。震后两年半,113所学校、人民医院、中原爱心医院和40个乡镇卫生院重建全部竣工;目前122个民政福利设施重建 项目完工117个,公共服务设施硬件水平跨越20至30年,成为最牢固、最现代、群众最满意的场所。涪江河堤、震损水库整治,以及中原·江油连心桥、中原 大道等总投资近40亿元的9大类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完成95%以上,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极大缩小了城乡差距,加速了城乡设施一体化进程。截至目前, 全市总投资408.4亿元、共计1355个灾后重建项目完工93.3%、完成投资92.8%,未完工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今年9月底前将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大地震导致江油5000余户工业企业遭受重创,企业直接经济损失78.09亿元。随后3次特大洪灾和接踵而至的金融危机,让全市工业企业濒临瘫痪。然而,江油人民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市经济在困难中开局、逆境中奋进,2009年经济发展一举超过了震前水平。震后至今,江油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比过去16年的总和还多。园区面积比地震前扩大了20平方公里,为工业集中发展、招商引资、承接东部产业 转移以及江油、河南“对口合作”搭建了平台。截至目前,全市349个产业重建项目完工338个,为再造新江油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江油大力实施构建50万人口、50平方公里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战略,三年投入 城建资金60余亿元,大力实施新城建设、旧城改造、设施提升“三项工程”, 全市城镇化率提高3.4个百分点、达到48.3%,形成了市区、小城镇、乡镇集镇、中心村(农村社区)相互带动、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雏形,统筹城乡发展的 基础更加牢固。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超过3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突破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年均增长18%、实现17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5%、突破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30 元,年均分别增长14.9%。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