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激活游仙“三农”
游仙是四川最早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是武引工程首灌区,也是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的绿色产业示范区。去年以来,该区以“一基五化”为抓手,试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新农村示范片、近郊无公害蔬菜基地、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区建设。全区整合近2亿元涉农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流转土地近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猪、水稻制种、蚕桑、经济林果花卉五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20元,达到6145元。
作为绵阳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十二五”的游仙,“改革”将使游仙农业、农村、农民焕发崭新生机。
正在探索中推进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包括确权颁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推进集约经营、集中居住等内容。而或将推行的统筹城乡试验改革,则将使游仙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农民向城市转移更加便利。强化基础,五年内,游仙“四纵三环”半小时交通圈将初步形成,全区可望实现所有乡镇、村通水泥路目标,水利设施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游仙科学编制城乡统筹、镇域体系、风貌提升三大规划,去年已完成22个镇乡、67个村庄的规划编制,游仙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已进入实施阶段,示范片已建成优质商品蔬菜基地1.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5000亩,全区蔬菜复种面积达到近10万亩。鸿腾食品、经科菌业、新三维、一点味等企业纷纷在核心区建设基地,蔬菜交易市场、技术检测中心、种苗培育中心也在规划落实中。
按照现代农业“种养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分工社会化、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2010年,游仙引进中盈、佳昊等农业招商项目16个,建成专合组织149个,仙特米业、茧丝绸公司、粮油购销公司等42个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联结基地46万亩,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场)265个。“十二五”时期,游仙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经营大户集约经营效应将更加显著。基础条件改善、组织化程度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普及,加上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要素流动、资本集聚,未来五年,游仙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8000元以上。
农科区全力推进百亿工业园区建设
2011年,农科区将以全市“规划产业项目投资突破 年”为契机,全力推动食品、汽车零部件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真正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
农科区将加快实施食品产业龙头项目。推动总投资约15亿元的丰谷酒业万吨优质曲酒业生产基地项目加快实施,力争2011年6月底前完成投资约8亿元,建成一期项目,全年在农科区实现产值 1亿元。推动总投资约6.3亿元的蓝剑百万吨饮品生产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3.3亿元。推动总投资约8000万元的双胞胎集团年产24万吨绿色饲料项目完成全部投资,并投入生产。进一步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龙头项目。推动总投资约25亿元的好圣汽车零部件铸造及机械加工项目加快建设,确保 2011年一季度一期项目二阶段工程完成投资1.8亿元,一期项目全面完工并投产,力争全年实现产值10亿元;加快做好二期项目征地拆迁、土地置换等各项 工作,确保2011年上半年全面开工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约11亿元。加快建设一批成长型中小项目。推动川味多肉制品加工及调味品生产、海天生物医 药工业标准厂房等一批入驻中小企业园项目尽快落地开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早日投产见效。
高新区积极谋划2011工作目标
日前高新区组织召开的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表彰了75个2010年度经济工作先进集体和125名先进个人。管委会分别与各镇处、区级相关部门签订了2011年经济工作目标责任书。
2010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高新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民生民本明显改善,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绵阳对外开放窗口,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域,成为科技城发展的产业高地、开发高 地、创新高地”的重要一年,是实现“三年再造一个高新区,五年工业产值过千亿”宏伟目标的关键一年。各级各部门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落实责任,突出“五项重点”扎实抓好2011年经济工作,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高新区将以产业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抓好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房地产、餐饮娱乐、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全区经济总量;以对外开放为重点,创新方式方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和大企业、大集团到高新区投资发展,并着力引进这些企业的配套产业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水、电、路等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高新区核心竞争力;以民生民本为重点,着力抓好教育、卫生、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台县深入推进做大工业强县
2010年,三台县突出抓好“三个倍增”,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产值过亿元企业5户,总户数分别达119户、28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4亿元、增加值27.7亿元,分别增长49.4%、34.2%,占年初目标任务的121.9%、120.4%。其中,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2%。
2011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三台县将深入实施产业聚集,着力推进工业强县,将坚定实施工业强县主导战略,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取向,围绕规模工业实现45%的产值增长和32%的增加值增长目标,狠抓园区、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三个“倍增”,狠抓挑商选资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两大重点,狠抓要素保障 和政策激励两项服务,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台县将加快建设特色专业园区。坚持“一园区一主业、一园区一特色”,集中力量建设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特色专业园区,重点加快推进两江纺织服装和芦溪食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快路、管、网、排污、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提升园区发展档次,力争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力争全年入驻产业园区投资 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不少于20个;将大力培育“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能源化工”四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产业,围绕中国西部生态食品城和西部工装基地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企业。依托麦冬等独特优势资源引进企业研发新产品,大力培育建材、电子产品、医药等新兴产业。力争四大产业实现产值111亿元,增长44%;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将强力推进江苏雨润200 万头生猪屠宰加工、佳联印染搬迁扩能等20个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小巨人”计划,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总数达到 125户以上,年产值过亿元企业总数达到30户以上。力争完成技改投资12亿,增长20%。新增省级检测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新创省级名牌产品2个;三台县还将不断支持发展民营经济。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坚持“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各类项目投资,新培植一大 批本土民营规模企业。力争年内新增个体工商1200户、民营企业200户以上,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79.5亿元,增长18.3%。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