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涪城区农业局2010年力促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1-23  发稿编辑:景秀丽

       2010年,涪城区农业局贯彻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攻方向,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根本保障,强力推进基础条件改善、产业基地建设和科技要素支撑,奋力推动全区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立足发展强产业,突出特色抓亮点、转变作风求实效,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全年共实现粮食产量8.42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103%(下同);实现油料产量1.52万吨,完成106%;新增蔬菜面积10000亩,葡萄1060亩,完成100%和106%;农民实用技术培训7.6万人次,完成152%,新型农民培训3080人,完成154%;新发展农村专合组织12个,完成400%;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1.37万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10万亩,在金峰、杨家、关帝等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核心示范区1万亩;新建沼气池6000口,完成128%;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安全率达99%;种植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完成10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0余万元,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根据涪城的区位优势,该局把蔬菜产业作为涪城区种植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以此促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通过努力,全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5.45万亩,平均亩产2019公斤,总产达25.14万吨。稳产高产优质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不断增加,蔬菜产业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2.49万亩,其中大中棚面积1.1万亩,设施栽培面积约占蔬菜总面积的20%。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成功培育福诚先红辣椒、圣女番茄、穗美人菜用玉米等新品种10多个,引进蔬菜新品种30多个,示范推广优良新品种20多个。设施大棚、有机栽培、频振灯杀虫、黄板诱蚜等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蔬菜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11月4日涪城区与沃尔玛蔬菜农超对接基地揭牌签约仪式成功举行,搭建了涪城区蔬菜产品对外销售的新平台。
       灾后重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灾后重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中央、省、市、区下达该局灾后农业恢复重建项目5个。项目共需各类补助资金5487.0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379万元,国外贷款3108.06万元。项目开工5个,开工率达100%;竣工4个。
       乡村清洁工程灾后重建:总投资138.6万元,完成投资133万元。在7个乡镇7个村建设垃圾转运站18处、田间有毒有害垃圾投放池166处、生活污水厌氧净化池69口、生活垃圾桶782个、购垃圾转运车9辆,项目已完工并交付使用,决算审计完毕。
       受损农田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130.4万元(杨家镇60万元、关帝镇70.4万元),全部用于修护受损农田644.36亩,项目已完工并验收,完成投资额121万元。
       生产温室和大棚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在金峰、关帝、杨家等地建设生产温室和大棚144.3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750万元。
       涪城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60万元,完成投资155万元。
       农村沼气恢复重建:总投资3108.06万元,其中国外贷款投资3108.06万元,主要用于恢复重建沼气池8727口,目前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已建成沼气池6000口。
       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28家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2010年新增专合组织12个,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4个,其中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个,主要从事种植业(蔬菜林果业)和养殖业(水产、奶牛、生猪、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约有成员2.4万户,带动农户9.6万户(含区外),为农民创商品收入近10亿元,注册商标8个(绵州牌黄金梨、辰酉牌土鸡、乡户牌鸡蛋、涪城牌食用菌、和偕牌工艺草鞋、银花湖水果、金香家园、青霞)。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推进。2010年全区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面积达到5000余亩;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面积达到10万亩;推广绿色水产品养殖,治理水库34座,取缔肥水养鱼面积3500亩;清理打捞水面漂浮物和清运填埋生活垃圾350吨;整治入河排污口3处,河道治理共34公里,清淤疏浚8万立方米;塘堰整治340口,治理面积680亩;解决安全饮水2.5万人。加强督促检查,4月下旬、11月上旬对全区12个乡镇107个村进行了拉网式检查,针对乡镇发出了11份限期整改通知,整改地点123处,各乡镇对照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了整改,为全面推进“进村社”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力推广良种,搞好试验示范。2010年先后引进良种40个,示范面积6000亩,其中蔬菜良种10个,油菜1个,水稻23个,红薯良种6个,分别在杨家、关帝、石洞、吴家、玉皇等地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福诚先红辣椒、绵油11号、水稻宜香3724、南紫薯008、万紫56等良种。高产示范带动明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抓好项目实施,改善生产条件。在项目实施中,按照项目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抓好项目全程监管,严把质量关,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测土配方施肥、受损农田修复工程、生产温室和大棚建设工程等项目,确保了项目建设进度质量。
       完成了国家级、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石洞乡三清观、观音碑、天池山、戴家林等4个村39个社,涉及2045户,5056人;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面积5000亩,实际完成5000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杨家镇罗汉寺村、高山寺等2个村18个社,涉及1094户,3414人;计划改造开发中低产田土面积1.37万亩,实际完成1.3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
       完成红椒分苗假植垄作覆盖避旱节水栽培技术项目。2009年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红椒分苗假植垄作覆盖避旱节水栽培技术”安排在石洞乡、玉皇镇,涉及农户2700户,种植面积4100亩,占计划任务的102% ,“福诚先红”辣椒品种覆盖率达100%,占计划任务100%,示范带动11个村,实现了增收节本254.5万元。
       继续实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项目。2010年粮油高产创建示范10000亩,实际完成10000亩,完成100%,项目区水稻、小麦、油菜三项实现了新增总产量共计738.3吨,新增总产值共计194.81万元。
       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完成了土样采集500个,农户调查100户,小区试验和校正试验8个(小麦2个、油菜3个、水稻2个和玉米1个)。
       开展受损农田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130.4万元,全部用于修护受损农田644.36亩,目前受损农田修复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申请审计。
       生产温室和大棚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在金峰、关帝、杨家等地建设生产温室和大棚144.3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750万元。
       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植保检疫、有效控制外来生物。抓紧农业地方标准实施与监督。全区已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基地整体认定,面积11500公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加强植保检疫,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全年小麦、油菜、马铃薯、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受气侯、品种抗逆性等因素影响,病虫草鼠害分别不同程度发生,该局采取了有效地效防治措施,防治后挽回产值分别为399.60万元、307.58万元、17.12万元、1354.61万元、136.44万元、2526.22万元。2010年为四川绵研种业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经营部实施了小麦、油菜、水稻、蔬菜等作物制种产地检疫10批次,完成产地检疫面积1281亩、检疫数量248220千克、产值1324420.00元、收检疫费5510.00元;实施玉米调运检疫2批次、检疫数量28000千克、货值188000.00元、收检疫费290.00元。通过检疫工作的大力开展,逐步规范了检疫秩序,确保了作物种子安全出入,有力控制了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蔓延发展。
       严格行政执法,农业生产安全得到保障。全年农业行政执法共出动执法人员378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30台次,检查农资市场13个,农资经营门市200余家,检查玉米品种136个、水稻品种85个、小麦品种26个、油菜品种50个、农药品种100余个、肥料4类,责令整改30余件,处理农资纠纷7件,立案查处农资案件5件(其中:种子4件,肥料1件),已结案3件,另2件正在调查处理之中,查获非法种子2112公斤。通过检查,掌握了各类农资品种的进货销售渠道,严厉打击了不法农资经销者和生产者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全区农资市场秩序,农资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净化农资市场的成效显著。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