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浙商的启示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8-12  发稿编辑:刘庆


    小区里新来了个擦鞋匠,是个看上去只有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小姑娘操着一口浙江普通话,鞋子擦得又快又干净,我总喜欢找她给我擦皮鞋。一来二去的,我便和小姑娘攀谈起来。据小姑娘讲,她是浙江温州人,令我不敢相信的是,她的父亲居然是一家500人的口杯厂的董事长。我问她家境那么好,为什么还出来擦皮鞋。小姑娘微笑着说:“家里条件再好也是父母的,自己的必须自己出来赚。”


    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浙商的集散地——各式各样的“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不一而足,“温州炒房团”更是在民间蜚声四起。有句新民谣说得好:“上海人有一元钱会用来梳装打扮,广东人有一元钱会上酒楼潇酒,而浙江人有一无钱就会创业当老板。”即便浙江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商人天赋,在创业时该付出的辛劳一样不能少。


    浙江义乌是全国闻名的小商品集散地,上海七铺路10元3双的白色棉运动袜,义乌只卖7角钱一双;上海卖100多元的洋娃娃,义乌只卖20元;女孩子喜欢的漂亮工艺品和饰品,50元能买一堆。在这个小商品的王国里,活跃着一群“蚂蚁商人”,也就是利润小得像蚂蚁一样的商人。一位半文盲妇女,起先给别人做家政,积累够了一定数量的资本后,转而贩卖胶卷,别人的胶卷一盒卖20多元,而她的胶卷只卖14.1元,正是因为她的胶卷,“只挣一角钱”,换来的是生意的异常火爆兴隆,最后,这位妇女成了远近闻名的“胶卷大王”。 世界上每四根吸管,就有一根产于义乌。义乌的一位吸管厂老板算了这样一笔账:他的吸管每根卖8~8.5厘,扣除成本费、人工费、机器折旧费和包装费后,每根实际上只有8~8.5毫的利润,而正是从每根吸管上赚的这8毫钱,成就了这家每年几十万利润的吸管厂。


    有一种说法,浙江人是中国的“犹太人”,精明、会做生意是他们的长项。事实上,正是浙江人不嫌商品利润低,要做就做最物美价廉的商品的信念,才使他们的产品畅销全国,走遍世界。任何一件商品,哪怕利润只有以“毫、厘”为单位,只要一门心思地去做,也能成为大企业和大品牌。我想,这就是浙江商人带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赵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