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区打造新农村示范片
近年来,涪城区委、区政府大胆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提出了“三圈推进”的总体战略构想,处于第三圈层的金峰等5个远郊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为了缩小城乡差别,去年开始,该区打破镇村区域限制,规划145平方公里,将金峰等5个乡镇共45个村分为三个组团,"镇加镇、村加村"抱团打造新农村示范片。
经过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涪城区金峰万亩蔬菜基地、杨家万亩葡萄基地、关帝生态养殖集中区等多点开花,开发建设热潮涌动。去年底,该区引进四川鸿宇实业集团,总投资8亿元,以杨家镇万和村红旗水库为核心,建设一个万亩葡萄园、一个4A级生态湿地公园、一个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中心、一个省内领先的农民新村。关帝镇生态养殖园已修建道路19.9公里,连接三联村等4个村的26公里环形路已经竣工,成功引进12家企业,将建成10万头生猪、500万只土鸡和畜禽产业配套3个功能小区,成为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先进理念、模式、机制、效益的集成示范窗口。
目前,涪城区新农村示范片5个乡镇已形成跨区域的万亩蔬菜生产基地、6000余亩密植桑园基地、1000余亩绞股蓝生产基地和1500余头存栏优质种猪、12个土鸡养殖小区。到2012年,将建成10万亩优质蔬菜(含食用菌)生产基地、1个生态养殖园区、1万亩优质林木和1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全区示范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将增加10%、农业企业年销售收入年增长12%、农产品商品率将达到60%以上。
游仙区加速农业集约化
游仙区围绕建设经济强区,确立了“以青龙山为核心的近郊百平方公里阳光运动休闲产业带,以芙蓉溪中上游十万亩无公害蔬菜为产业支撑的中郊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魏城农副产品加工区为龙头的远郊优质大宗农产品规模经营片”的“一带两片”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一季度,该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06亿元,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71元,同比增加180元、增长11.3%。
近年来,游仙依托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老龙山、青龙山等天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游仙镇、小枧沟镇等地的观光农业。今年,该区引入上亿元资金,全面开发集休闲、娱乐、餐饮、观光等为一体的青龙山国际乐活城项目,并连接游仙和小枧沟等近郊乡镇,打造百平方公里阳光运动休闲产业带。如今,老龙山遍布花海密林的星级农家乐达到21家,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450余万元。小枧沟镇有25户农户投资近200万元筹办了农家乐项目,该镇还动员农户种植花卉150余亩,发展梨园5000余亩。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对蔬菜的需求,游仙确立了建设芙蓉溪中上游十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发展战略。通过围绕产业实施规划、整合项目改善设施、引入大户带动发展、扩大信贷支持力度等措施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其中,整合金土地、良种繁育等项目资金360余万元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突破了落后的基础设施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制约。目前,全区已先期推进了包括街子乡岳家村在内的6个乡镇33个村3.5万亩蔬菜基地的核心区建设,使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
为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游仙针对远郊乡镇山水田林资源丰富的优势,确立了以魏城镇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区,建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畜牧饲料生产基地、蔬菜深加工基地等,大力发展蚕桑种养、畜牧养殖、优质水稻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江油实现工业经济“高开稳增”
今年一来,江油市按照“一主三化三加强”总要求,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项目、强产业、促发展,以大产业支撑大发展,强烈推进工业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实现工业经济高开稳增,江油市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工业的思路,坚持着力抓好工业投资平台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项目引进,强化产业支撑,使园区成为“三化”互促互补的纽带和载体。目前,园区已签约产业援建项目26个,累计投资27亿多元。 为了确保重大工业项目的顺利建设和产生,江油市狠抓要素保障,营造良好环境,助推企业发展。积极为重大工业项目争取中央、省、市资金、政策支持,一企一策,积极做好工业用地、天然气、电力、燃煤供应、运输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协调工作,并充分发挥银通、创元、凯盛等投融资平台担保功能,加强银政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全力支持工业项目,缓解工业企业融资难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同时,还大力实行领导联系、并联审批制度和工期倒排机制,狠抓要素保障,加快项目推进,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正常运行。目前,攀长钢新区、川矿筒体生产线、浙江红狮、豫蜀夜视丽、六合锻造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1-4月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66.2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市属以上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8.92亿元,同比增长22.5%;市本级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7.28亿元,同比增长33.7%,高于全市增速5.1个百分点。
梓潼坚持做大林业文章
在灾后重建中,梓潼县把林业基地建设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响亮地提出,要让多年不见收益的低效林变成群众的“摇钱树”。为了做大林业文章,该县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产业”循环发展之路,切实做好护林、造林、用林三篇文章;通过企业自建、示范引导、“公司+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积极发展“订单林业”,着力建设速生纤维林基地,无限延长产业链,实现林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通过招商引资,梓潼成功引进建丰林产公司从事林木加工。建丰公司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实现年产值2亿元,利税过千万元。“5·12”特大地震后,梓潼县加大林业基地建设力度,促使建丰二期工程落户梓潼,陆续建设热能中心、强化木地板生产线等8个子项目。工程全部竣工投产后,将新增工业产值10亿元,利税1.5亿元,为全县农户增加务工收入4400万元。在纤维林基地建设中,建丰公司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公司每年拿出400万用于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对于震后林业生态脆弱的坡地实施生态补偿,稳固生态环境。两年来,建丰公司无偿为梓潼87块滩头地和水土流失坡地实施生态补偿建设。坚持间隔采伐、密植移栽、精心管护,使速生林成活率保持在80%以上。每100亩新栽速生林建丰公司聘请10名管护员、1名林业生态观测员,对新栽树进行“保姆式”呵护,密切关注林业生态变化,及时预警。建丰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林业产业,生态第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生态是林业的根基,良性循环,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梓潼全县森林面积覆盖率达43%,林地90多万亩。
新的发展思路和理念,推动了梓潼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梓潼县已发展速生纤维林5.38万亩,24个乡镇完成基地林规划面积26.9万亩;28个乡镇与建丰公司签订了16.4万亩林地转让承包合同。全县计划扩建基地林至30万亩,实现年林产业总产值12亿元,带动农户年增收500元以上。(本报记者 刘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