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县域经济(九)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4-25  发稿编辑:刘庆

梓潼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


    今年以来,梓潼县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项目建设,完善承载平台,通过重点企业的快速成长带动重点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3月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1.5亿元,同比增长63.29%;工业增加值增长46.4%,在全市名列前茅;实现营业收入10.12亿元,同比增长86.53%。


    梓潼县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以食品、纺织、建材包装三大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该县在保证长林、建丰、林江、大平、凯特等骨干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新驻企业进行功能、规模、区域和配套定位,合理分区布局,努力将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将中小型企业培育成规模以上企业,“以企生企”延伸产业链,通过重点企业的快速成长带动重点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全县工业聚集基地合理利用率接近60%,入驻企业达50余家,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9家,超过亿元的企业5家,呈现出链群、族群和集群式发展态势。


    梓潼县加快项目建设,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今年年初,该县在建工业项目10个,固定资产总投资近亿元,大部分将在年底建成并投入生产。特别是山东路易莎投资2亿元的花生及蔬菜综合加工项目将在2011年建成投产。目前,正加快推进金辉海椒、凯特高强度纸品、新瑞实木家具、平祥中药饮片等16个项目建设,形成各项目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为提高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承载能力,梓潼县每年支持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850万元,水电气等基础管网实现区域全覆盖。在加快完善开发区基础功能保障的同时,大力发展与工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推进企业集中区信息化、网络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让经济开发区成为投资密集区、企业集聚区和产业辐射区。


农科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园区投融资环境,农科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多举措整治区内脏、乱、差现象。


    农科区结合园区实际,层层落实环境整治任务,层层明确环境整治责任,尤其是进一步明确区内单位和生产企业“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的具体内容,并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逗硬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件件能落实。以“清洁、整齐、规范”为标准,进一步加大生产企业尤其是商混企业的整治力度,确保沙、石运输车辆按规定路线进出园区,并保持道路整洁;进一步加大绵盐路、城市二环路、惠泽堰农科区段、区内主道路沿线及背街小巷等区域的整治力度,确保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周边环境显著提升;进一步加大综合市场、餐饮企业等人员集中区域的整治力度,确保“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见到实效。进一步规范垃圾堆放,合理布局垃圾堆放点,定时清运。同时,整合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环卫队和区内单位有关工作人员,进一步充实区创建办、整治办力量,加强队伍建设,指导并督促区内各单位做好环境卫生的整治和保洁工作。农科区还深入各村、社区广泛开展宣传和环境卫生治理活动,以实际行动感染并引导区内群众逐步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并对好的作法、新的成效予以及时通报,全力营造环境综合治理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三台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三台县在灾后产业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日前,该县出台了《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拟巩固扩大四个特色蔬菜种植区规模,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三台闲以芦溪、新鲁镇为中心的经济作物大棚示范区。2010年计划新增大棚蔬菜1400亩,2015年建成大棚核心示范片3000亩。以刘营、花园、建设镇为中心的优质调味品产业区。2010年刘营优质辣椒基地计划新增1500亩,总面积达到8500亩。建设、中太等镇乡巫家沟大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在花园镇建设优质生姜基地300亩。2015年建成调味品核心示范基地17500亩。以新德、永新、立新镇为中心的商品蔬菜种植区。2010年商品蔬菜面积达到1000亩。2015年在绵三、绵盐、三中等六条主要公路沿线和重点售供区域建成10个500亩商品蔬菜核心示范基地。以灵兴镇、老马乡为中心的麦冬地高架蔬菜立体种植区。巩固扩大麦冬地高架蔬菜基地面积3000亩。


    2010年,三台力争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5万亩,总产43.2万吨。到2015年,全县蔬菜面积将达到30万亩,总产60万吨,产值25亿元。(本报记者  刘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