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9 日 下午,阳光依然灿烂,一辆载有 30 余人的大巴车从北川老县城遗址返回,先后开往北川新县城、安县花荄白杨农民新村。取道山东大道,辽宁大道,往绵阳驶去。记者上车采访发现,除司机外,全是妇女儿童。一问陪同考察灾后重建的市妇联干部,得知这群妇女儿童来自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省各市。她们的身份是:援建人员家属。此行既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又是在绵阳与她们的丈夫、爸爸团聚。
一
当天中午,在北川新县城建设规划厅外,站在记者面前的杜俊玲说 : “这次应邀来绵阳过节,我看见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医院陆续落成,一条条大道通往远方。与之相伴的,还受到了涌动在灾区的感恩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我感觉到和丈夫一样的援建者,以及和我一样的援建家属所付出的辛劳都是值得的!”
今年 31 岁的杜俊玲是山东济南一家软件公司的职员,她的丈夫梁宏强,是山东省援川前方指挥部的一名干部,于 2008 年 7 月,从山东省济南市来到了北川援建,那时,儿子梁思哲刚满 8 个月。
杜俊玲说 : “ 2009 年 5 月,刚刚断了母乳的儿子天天哭闹,我也生病,心情特别烦燥。有时给丈夫发短信他也不回,打电话要么不接,要么接了两句话就挂断,说正忙呢,回头打过来。这样的次数多了,我更烦,心想是真忙还是有别的呀。就在晚上给他打电话,他说咱俩的感情和过去一样,真的是太忙,别瞎想。后来,我从别的援川家属处才得知,北川夏天雨特别多,雨声雷声打在板房上,有时感觉就像铁鞭打在房顶上。隔音效果很差的隔壁房里的传来的打呼噜声,总是一浪高过一浪,影响着一些援川者的睡眠。”
“每隔三个月,丈夫能回家休息十天,我看手机响个不停,北川援建前方好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呢。那时,我才更加理解他有时为啥不接我电话不回我短信了。他在家带孩子很有耐心,可孩子和他不太亲。是啊,儿子才 8 个月大时他就出门去援建。于是,我常把丈夫的照片拿给儿子看,让儿子对着照片里的丈夫叫“爸爸”。丈夫在北川工作稍空的晚上时,也通过电脑摄像视频,和儿子熟悉亲近。援建者和家属都很不易,但是,我们能感受到绵阳人浓浓的感恩之情。记得北川桂溪乡党委书记廖凯,就曾录了一段话带给援建者的妻子们:‘你们的丈夫是世上最优秀的男人,他们在这里承受了无法想像的困难,但给灾区人带来了希望, 12000 桂溪人向你们道一声‘感谢’!”
今年 25 岁的崔彤是山东省援建干部崔学选的女儿,崔学选来川援建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她说,很感谢绵阳市组织这次活动,给援建家属提供了与亲人在灾区援建工地上相 会的机会。 3 月 8 日,绵阳市的主要领导还亲切看望了我们,与我们合影留念,请我们参加了纪念三八节的活动。父亲崔学选生前经常说他有两个家乡,那就是潍坊和北川。这次来绵,看到灾区旧貌换新颜,感觉到父亲的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的,也为像父亲这样的援建人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
载着这些援建者家属的汽车越来越接近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道路的坎坷越来越接近刚大地震时的状况,王玉环说:“走上这条路,我才感受到了丈夫震后初来灾区条件的艰苦。”
王玉环今年 40 岁,她的丈夫是河北援建指挥部的副指挥长郁达飞。丈夫曾对她说:“我到平武灾区来,就是来干事的,我也要求指挥部的同志们,都要有大干快上的工作劲头,不然,就回老家去。大家援建前方很艰苦,各人的媳妇在家里也为难,要是不干出点成绩来,怎么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对我们寄有厚望的灾区群众,对得起忍受离别之苦的亲人。”
王玉环说:“我们自打结婚后,就商定,我主内他主外。有了儿子后,我管儿子生活供应,他管儿子的学习和为人处世。结婚十多年来,我们各司其职,分工配合,保证了家庭小舟幸福的正常运行。他援川后,家里的大烦小事再没法和他天天商量着,工作中的矛盾苦累也不好诉给他听。最急人的是,他在家时,啥话不说,沙发一坐,儿子就像孙悟空见了如来佛,乖乖地认真温习功课做作业。他不在家时,我常发现儿子坐在书桌前像是在做作业,暗地里却用 MP4 看小说。我给他打电话 ,说儿子都读初三了,成绩由过去班上的前几名下滑到了 20 多名,咋过得了?谁知他在那头还没听我说完,匆匆一句“我这时正忙,一会儿打给你”,就挂断了。”
“这样一直把我急到当晚,丈夫才挂来电话,说援川工作真的很忙,我说星期天也这么忙,他说是啊, “ 5+2 ”“黑 + 白”的在工作呢。接着他让我把电话听筒递给了儿子,教育他男子汉首要是树立责任心,一定要克服贪玩天性,抓紧时间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担。
就这样时常电话交流,王玉环得知了丈夫等河北援建人员在平武灾区,夜以继日地奋战,推动着平武灾区天天换新貎。与此同时,在平武县南坝镇的涪江江畔,一幅大标语“涪江之水流千里,不及河北援建情”浓缩了 18 万平武人对河北省的感恩之情。王玉环对记者说:“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也是援川家属的心愿,我鼓励丈夫在援建前方认真工作,不要操心家里的事,家里有我操持着呢。”
三
2008 年 7 月,高晓爱的丈夫崔元钊从河南焦作市来到了河南省援建指挥部作副指挥长。高晓爱对记者说:“丈夫学的是工科,他在家时,屋里家电修补好多事都是他亲自动手,他这一走,我学会了走电线安灯,学会了修马桶, 18 岁的女儿骑电动车上学,途中车坏,我接她回家时,竟学会了简单的修理摩托车。”
“我在家虽然辛苦,但是,我知道丈夫在江油援建更加劳累。我从电话里就感觉到他的工作比过去辛劳得多。江油山区山高水远,他们跑山乡有时一天没法来回,只得住在山里的帐篷里,气侯潮湿,胳膊上、后背上、腰上长了一层硬硬的小疙瘩,胳膊上还好说,直接抓抓就行了,后背痒了,就晚上在椅子后背上噌。这些事不是他给我讲的,是他同事告诉我的,他对我说在那边一切都好,只是工作比过去多了更多。他回家后,我又是给吃中药,抹搽药、他身上长的小疙瘩少了些,“但腰上的湿疹小疙瘩就是下不来。我问他这是何苦啊,都快 50 岁的人了。”他说,男人活着就得干事业,国家有困难,同胞受了灾,就得服从组织安排,无条件地做好灾后重建。
后来,丈夫又说:“这不算啥,这份保贵的人生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我能参与和见证灾后重建的这一历史重大事件,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都是值得的。”是啊,丈夫参与援建的江油永久性中小学校舍基本全部完工,江油灾区 10 余万名中小学生在今年春季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校舍里学习生活。而江油为感恩河南援建,送春联寄腊肉摆坝坝宴、还将修建感恩园。
李淑菊的丈夫是辽宁省援建安县指挥部的项目经理宋国详。她说:“我们一路走过北川、安县等绵阳一个个极重灾区,随处可见这样的巨幅标语:“深深感谢全国各族人民的恩情”、“感谢祖国,感恩山东”、“ “大爱无言,永不忘记辽宁人民”……真的让我挺感动的。”
2009 年 3 月,李淑菊的丈夫到了安县灾区,开始参与安县实验中学、桑枣中学、花街卫生院等援建工程建设,他每天早晨 5 时就起床,吃过早饭就开始往工地上走,到了工地,常规监管结束后,就开始蹬蹬蹬地爬梯上楼,工程中那些拐弯抹角过筋过脉的关键部位,他都亲自监督直到工人做好做精为止,午饭不知啥时能吃,晚上回到办公室还要做文字记录学习等工作。
“他天天如此,累得不行,家里有事需与他商量时,他却规定我白天不准打电话给他,晚上也要十点后才通电话。通话时常说三名话,‘有啥事,快点说,长话短说!’我们结婚 20 多年,他对我的好说也说不完。女儿也特崇拜他,父女俩相处得像朋友般和睦。我们的父母每次生病时,他工作再忙,也一宿一宿地陪在父母病床。怎么一到灾区参加援建,咋就变了个人似的呢?”
“一个周末的深夜,丈夫给我打来电话,我听见电话听筒里传来的丈夫声音沙哑,不时还在咳嗽。就问他是不是病了,他说‘我没病,就是忙啊,急啊、一急就上火就老咳嗽。’我说别打电话了,赶紧去吃药吧。他说吃药只解得一时,等工程结束了,病才全好。”
从那以后,天冷了,我发短信叫他加暖衣,过节了,提醒他给家里老人打个问侯平安电话。偶尔还给丈夫邮寄袜子之类的物品,家里有事了,小事不说,大事说小。家中必需商量的事,我就拿笔记在小本子上,等攒够一页纸,才在晚上 10 时后拨通丈夫的电话,一口气给他讲完。
2009 年国庆节前,我得知丈夫到北京出差,高兴得不得了,一心盼丈夫能借出差之机顺道回家团聚,可盼来盼去,忙于工作的丈夫没能从离家仅 2 个多小时车程的北京回家。老父母都有半年没见着儿子,女儿也想坏了爸爸,就在夜深时,通过电脑网上视频问爸爸为啥“过家门”而不回。丈夫说,他也很想回家团圆,可灾区重建任务特别重,一切工作从零开始,为了早日完成重建任务,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我们援建者和家属都只能克服困难。
去年冬天,辽宁气侯特别严寒,到处雪大路滑,我上班途中跌伤膝盖,却没把这事讲给丈夫听。我受伤的膝盖直到丈夫年三十,离别大半年后首次回家都还没好。丈夫怪我为啥不告诉他,我说:“告诉你了,你不是担心嘛。”丈夫笑了,很快又靠在沙发上若有所思。我问他想啥,他说“老累呀 ! 我想着灾区援建项目工程进展呢。”我看见丈夫疲惫的样子,两鬓的发白和头上新增的白发,就把丈夫带回的援建安县实验中学的照片拿出给他看,说:“瞧你们盖的这学校多么漂亮,比我们家乡的中学还建得好,这里有你的功劳呀。”丈夫欣慰地笑了,揽过我的肩说:“ 这份军功章里,也有你的一半!”。
市妇联主席周茂龙说,“ 5.12 ”汶川大地震后,按照中央部署,山东、河北、辽宁、河南派出由大批干部和职工组成的援建队伍对口支援绵阳灾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在绵阳市的北川、平武、安县和江油等地震灾区的废墟上,承建路架、中小学、医院、敬老院和城乡永久性住房等重点工程,送来了援建省人民对绵阳灾区人民的无私关爱。这其中包含着援建者家属们的默默奉献。她们中许多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独自抚养孩子、照顾老人,承担着与“为国戍边”的军人家属同样的生活重担及牵挂思念。在第一百个“三八”节到来之际,由绵阳市委、市政府特邀的 30 名援建者的妻儿等家属,在绵阳市妇联的承办下,来到绵阳过节,以表感恩之情。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