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制度,但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是如何落实的?会直接导致银行执行力强弱的问题。银行规章制度应落地有声。
笔者发现尤其是制度执行当中的“不抬头”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例如,某网点安排专人晨扫自助区并负责完成巡查工作,但调阅监控发现,此人打扫卫生时,从进入自助区到离开,一直只忙于弯腰打扫,并不抬头履行巡查职责;在开展信贷、枪弹检查或风险监管时,往往只是埋头看信贷、枪弹档案,忽视去企业和库内核实实物情况;在开展监管履职检查时,往往只埋头看安全设施档案和检查、教育、演练记录等监管资料,未能深入到网点验证真实情况和职工应知应会程度。
为什么银行管理制度难以落实?笔者认为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内控优先,安全第一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目前基层员工虽然合规观念有所增强,但风险意识普遍不高,在一些单位和业务领域,重业务、轻管理,没有直正树立内控优先,安全第一的理念。在制度执行上,任何一次放松、任何一个缺位都将可能带来风险。希望制度执行者们进一步加强合规意识的培养,在执行制度时不走样、不变形,全面提高业务操作时的规范化水平,在多年无案件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要“优”中查“忧”,切实发挥岗位制约作用,确保各项业务健康发展。
第二,制度本身缺少合理性。在银行某些单位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往往不被银行高层重视,由职能部门制订后直接下发,其中不乏东拼西凑、照搬硬套一些现成的制度。这样的规章制度远离银行的实际,制度本身缺乏合理性自然无法执行。还有一些银行的制度制定很不完善,主要规定员工该做什么、怎么做,不规定如果不做怎么办。一项制度如果不明确不执行者应该付出的代价,制度执行就会不了了之。另外,随着银行发展战略的变化,有些银行不及时修订相关制度,使原有制度的失效,也没有新的制度执行。笔者认为应按照“一个中心,四个围绕”的思路,探索业务发展新机制。即“以业务健康、有效发展为中心,围绕安全防风险,围绕素质抓队伍,围绕效能抓管理,围绕发展抓改革”的思路,探索和建立工作开展的新机制。
第三,领导者不以身作则影响制度执行效果。凡是制度执行好的银行,领导一定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典范。因为,不允许职工做的事情,领导首先不做,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制度才能发挥作用。但目前在不少的银行单位,却存在管理者缺乏执行制度权威的现象。如下级遇到问题,不找制度找领导。领导喜欢听下级的汇报,甚至处理一些问题忘记了还有制度,习惯凭经验拍脑袋,这样久而久之,制度也就自然成了摆设。
第四,制度执行缺乏持续性和全员参与。许多银行在推行新制度和企业文化时轰轰烈烈,但下文件后就不管不问。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一项制度推行实施,如果员工对制度的内函不理解,肯定会不参与或不闻不问,再加上银行忽视监督考核与个人利益挂钩,或者碍于面子不敢监督,或者不按事先公示的评先标准进行考核兑现,那这项制度一定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以,银行管理者要把银行管理好、做大做强,需要在制度制定和执行的环节上多查查问题。管理者不能把管理当作一种权利,一切领导说了算。如今,我国已进入“高铁”时代,银行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发挥制度管人的高效作用,促使银行顺利高速发展。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