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区培育工业“生态绿洲”
涪城区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兴办“专、精、特、新、配”的中小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围绕长虹、九洲,形成以国虹数码、虹欧电子、建成电子为代表的330户电子信息企业。机械制造产业以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重点,引进发展以华晨瑞安、三力公司、富临精工为代表的290户机械制造企业。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了美丰化工、龙华薄膜、西普日普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20户。食品加工产业培育了华润啤酒、雪宝乳业、鑫庆食品等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30户。
涪城区充分发挥区级投资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引进了龙泰钢构、环阳科技、九龙石油机械等一大批中小企业入驻发展。2009年,富诚担保公司为72户企业办理担保贷款125笔、金额14097万元,比上年同期净增长24.26%。青义等乡镇联合创建的鼎力投资担保公司今年以来已为企业融资5380万元。区财政每年安排了1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培训,建立了中小企业培训中心。
同时倾力打造了以金家林工业集中发展区为突破口,新皂、龙门、石塘吴家工业集中发展区为支撑,总面积达40平方公里的“涪城工业港”,已引进项目65个。三江配套产业园建设标准厂房面积10万平方米,现已入驻企业45户;高水仓库改造中小工业集中发展区3万平方米,现已引进企业16户入驻。目前,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1户。
江油着力提升优秀旅游城市品位
江油市将旅游恢复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来抓,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通过提高认识、科学规划、科学推进,全面提升了优秀旅游城市品位。目前,江油市正充分利用灾后重建资金和河南对口援建资金,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10年5月12日全市景区全面开放。
“5·12”特大地震使江油旅游遭到严重破坏,但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江油市委、市政府在旅游灾后恢复重建中坚持以项目推项目、以项目争取重建资金,并特别注重争取河南对口援建资金和民间资金注入旅游重建。全市累计投入1亿多元用于李白故居、李白纪念馆、窦圌山、白龙宫、乾元山等景区的重建。李白故居太白祠、陇西院、粉竹楼、太白楼正加紧施工,为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青莲名贤路也展开了维修工作;李白纪念馆太白堂、太白书屋、诗圣堂、临江仙馆、精品陈列室的主体工程已完工,水榭、回廊正加紧建设。江油市领导新年前夕对李白纪念馆重建进行了专题调研,要求将打造李白文化精品理念贯穿于项目之中。为在陈列布展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江油组织专家分别前往北京首都博物馆等国内知名博物馆进行了考察。
为提升优秀旅游城市品位,以李白文化为主题的太白公园将扩大面积400-600亩;涪江河堤综合整治工程已经动工,两岸将展示李白的诗意画、李诗书法、李诗雕塑;同时,投资1.5亿元修建的涪江三桥已于春节前全面竣工通车。随着城市的加固维修和亮化、美化的提升,使震后江油依然美丽。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迎来震后第一个春天,实现旅游收入6370.01万元。
安县就业援助惠百姓
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灾区就业援助工作。县政府专门印发了《开展二O一O年“就业援助”和“春风行动”实施方案》,为搞好就业援助月活动,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二月八日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安县就业援助和春风行动”在花荄镇隆重举行,城乡劳动者3000多人参加,发放宣传资料1500份,提供就业岗位750个,提供培训工种9个,政策咨询6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130人;随后招聘会先后在塔水、秀水、桑枣等镇举行。
为使招聘会深入扎实开展,县政府将招聘会纳入全县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的重要内容。为让用工信息家喻户晓,专门在安县电视台开辟了“用工信息发布专栏”,使全县广大城乡劳动者能够及时了解用工信息;为增强其就业能力,各职业培训机构深入村、组、户调查摸底,根据劳动者意愿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通过“就业援助”和“春风行动”的开展,为促进我县城乡受灾群众尽快实现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台农民网上找致富秘诀
网上赚钱不仅仅是在城里才有,而今通过网络了解农业技术信息和市场行情,交易农产品,已经成为三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时尚。
据了解,三台把实施远程教育作为加快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先后在全县63个乡镇建起了远程教育站、点,采取村校共建、村部独建与种养大户联建等模式,建立卫星电视、互联网、光盘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整合、开发、采集各类教学课件、信息资源,制作开发适合本地农村产业发展的“乡土教材”,建立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完善县级农业网络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全县63个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站,在三台农业信息网上定期向农民发布市场供求信息,请来农业专家在网上指导农民种植养殖。全县100%的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接入了宽带,农民可通过互联网快速了解所需的政策、科技、市场、文化等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三台已有1000多农户从网络信息中找到了致富门路。不少农民家庭为走信息高速路都购买了电脑。通过上网不但能了解其他地方时兴种什么农产品,市场上什么产品紧俏,还能请教专家,学到新技术。(本报记者 刘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