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梓潼县创新“协会+”模式 助推社会组织产业扶贫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7-08-11  发稿编辑:韩春梅

 

 □  梓潼县脱贫办  胡正贵

近年来,梓潼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为主线,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一手抓现代农业、一手抓脱贫攻坚,充分发挥生猪养殖协会、蜜柚种植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成功探索出“协会+”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新模式。

创新模式,完善机制,筑牢协会产业扶贫主阵地

生猪养殖协会和蜜柚种植协会是梓潼县发展生猪养殖、蜜柚种植两大主导产业的社会组织,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协会+”模式就是协会参与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积极探索“五个创新”,筑牢协会产业扶贫主阵地。

(一)创新参与主体。以生猪养殖协会和蜜柚种植协会为协会产业扶贫的组织者,通过与政府、龙头企业(正大、大北农)、扶贫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蜜柚种植户等沟通协调,组织贫困户、贫困村参与“零风险”生猪代养、参与规模化蜜柚种植,逐步实现生产方式上种养循环、发展模式上抱团取暖、目标收益上多方共赢。

(二)创新扶贫项目。生猪养殖协会配合县委、政府制定规划、搭建平台、整合项目及资金、落实政策,做到产业扶贫精准发力;协调龙头企业制定生猪养殖标准、圈舍建设标准、环保设施标准,全程提供生产原材料,回收产品(育肥猪),实现了生猪养殖产业转型升级。

(三)创新帮扶机制。两个协会充分发展行业指导作用,对所属协会成员(全县XX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XX个蜜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指导健全合作社章程、构建利益分配机制、选择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真正成为了产业扶贫的主体。

(四)创新参与方式。金融部门为贫困户提供全程金融服务,破解了贫困户筹资难题;正大、大北农等龙头企业在代养场选址、建设、提供猪苗、饲料供应、疫情防控、生猪出栏等环节全程参与,实现规范养殖;蜜柚种植专合社在土地租赁、果苗栽插、蜜柚包装、销售及深加工等环节全程参与,提升蜜柚品质,打造优质品牌;贫困户用政府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和县财政补助资金、村集体用借得的产业扶持周转金折股入社,按股分红。

(五)创新发展模式。两个协会密切配合,将所属协会会员生猪养殖专合社、蜜柚种植专合社配套发展,由蜜柚种植户连片种植蜜柚,消纳生猪粪便,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

突出重点,聚焦关键,力促“协会+”模式落地生根

(一)成立专业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会组织贫困村以村、非贫困村以乡(镇)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并将合作社纳入协会会员统一管理,包括养殖人员招聘、培训、上岗、监管、绩效考核等,按章程缴纳会费。按照5头猪1亩地的比例,按照30户左右贫困户新建一栋“1100”扶贫生猪代养场的标准,配套260亩蜜柚种植。该模式实现了股权和经营权分离,有效解决了老弱病残等有心无力的贫困户脱贫问题,实现全参与、全脱贫。

(二)引入龙头企业。县委、县府为产业扶贫引进龙头,先后与泰国正大集团、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展50万头生猪产业,为“协会+”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贫困户及贫困村集体折股入社。协会协助扶贫专业合作社向县政府申报扶贫代养场建设、申报发展蜜柚种植产业,申请落实县财政补助资金和产业扶持周转金。贫困户用扶贫小额信贷及县财政补助资金,村集体用产业扶持周转金,折股入社,按股分红。贫困户每年可以从合作社按股分红,不仅解决了脱贫致富的问题,还能有效防止返贫;贫困村村集体按股每年有数万元收入,空壳村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四)金融机构发放信贷。协会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农商行)为加入扶贫专业合作社的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由县财政予以贴息,实行统贷统还,解决了贫困户缺发展资金以及因年龄、信誉无法贷款投入生产的难题。

(五)大力发展蜜柚种植。将蜜柚产业发展作为全县农业产业的重点之一,在蜜柚成片栽植的地带建设扶贫生猪代养场,在已建成的扶贫生猪代养场周边配套发展蜜柚,养殖业为蜜柚提供有机肥,蜜柚可消纳养殖粪污,实现为种而养、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天宝柑桔专业技术协会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并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按照“七统一分”的模式大力发展“文昌添宝”牌天宝蜜柚,即:统一规范建园、统一品种育苗、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包装销售,分户种植。目前,全县已发展蜜柚11万余亩。

突出环保,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梓潼创造”

(一)零风险。龙头企业负责提供仔猪、饲料、防疫和回收育肥猪,承担全部流动资金和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扶贫专业合作社按生猪增重数量、死亡率、肉料比与龙头企业结算生猪代养费,代养费与生猪市场价格无关,贫困户、贫困村收入稳定,无风险。

(二)零污染。在发展生猪产业中,县委、县政府把环保放在首位,出台了一系例环保措施,在总体规划中,划分出了禁养区和适养区;开工前必须经环保审查,县分管领导审批;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实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一栋“1100”生猪代养场必须配套260亩蜜柚,实现种植基地有机化,生猪养殖零排放。

(三)能致富。贫困户、贫困村每年两次从合作社按股分红,不仅解决了脱贫致富问题,而且还能有效防止返贫。

(四)可推广。“协会+”模式的核心是协会通过与政府、正大、扶贫专业合作社、金融、蜜柚种植户等沟通协调,把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和贫困户的现有资源资本化产业化,创新推广股份合作、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织贫困户、贫困村发展产业,种养循环,实现产业脱贫奔康。梓潼县已将这种模式复制推广到水产养殖、林下种植 、乡村旅游、工业发展等领域,并已初见成效。

围绕扶贫,立足增收,“协会+”模式成效初现

目前,“协会+”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已在全县贫困村、贫困户中推广,全县共修建正大“1100”生猪代养场42栋,发展蜜柚总规模达到11万余亩,贫困户、贫困村从扶贫专合社已陆续实现分红,一个“1100”生猪出栏一次贫困户分得2000元以上,贫困村分红2万元以上。目前已完成12个贫困村摘帽、7242人顺利脱贫。到2020年,全县计划修建正大“1100” 生猪代养场100栋,蜜柚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将覆盖全部29个贫困村及依托产业脱贫的1.6万名贫困人口。

以栏杆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在许州镇栏杆村共修建3栋正大“1100”扶贫代养场,吸纳全镇贫困户108户316人,场内建设总投入424.5万元,其中场内平整、通水、通电费用90万元,由县财政通过项目予以解决;建设3栋代养场、购买安装全部生产设备及建设管理用房、饲料房300㎡等共计投入334.5万元,其中,村集体出资60万元占17.937%,资金来源为从县财政扶贫资金中借支产业扶持周转金;24户有残疾人的贫困户每户出资2.6875万元占0.803%,资金来源为扶贫小额信贷1.95万元、县财政项目补助0.55万元、县残联补助0.1875万元;84户一般贫困户每户出资2.5万元占0.747%,资金来源为扶贫小额信贷1.95万元、县财政产业发展项目补助0.55万元。

2016年8月31日至2017年2月21日第一槽生猪代养期间,3栋代养场出栏首批生猪赚取生猪代养费550000.00元,育肥猪保险赔付收入82325.25元,银行存款利息收入1573.00元,县政府贴息收入82600.00元,共计收入716498.25元;开支水电费、人工工资、生产用具等费用131138.82元,缴纳税收16500.00元,缴纳育肥猪保险费18480.00元,贷款利息支出82600.00元,共计支出248718.82元,盈余合计467779.43元。

2017年5月19日,合作社举行了第一次按股分红,由合作社统一偿还银行贷款200000.00元,村集体分红20000.00元,入股的108户贫困户中有残疾人的贫困户成员每户分红2100.00元,一般贫困户成员每户分红2000.00元,未分配盈余29079.43元用作生产流动资金。1栋“1100”扶贫代养场一年可出栏生猪两批,前5年还分批还贷款后,贫困户每年户均可分得4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分得4万元以上,5年后贫困户每年户均可分得8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分得5万元以上,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又能让贫困户长期脱贫致富。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