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机场发展纪实
□ 田明霞 赵 烨
时近岁末,一个不断攀升的数据让绵阳机场的员工们怦然心动。细心的人们还清晰地记得,2001年4月通航的绵阳机场,201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2015年突破150万人次,2016年这个数据仍在不断变化……
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开放程度。这个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的步伐在加快,绵阳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绵阳,用激情不断拓宽连接世界的“天路”,书写腾飞的新篇章!
加快开放步伐
为“天路”建设注入了巨大动力
绵阳,原本就有开放包容的基因,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一批国防军工企业迁入绵阳,到世纪之初,绵阳科技城建设启动,以开放促发展,是绵阳不变的工作重心。
去年8月召开的市委六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绵阳发展思路。推动创新驱动、军民融合、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实施“两个一号工程”和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塑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绵阳经济版图”。由此,绵阳对外开放合作的步伐加快。
“两个一号工程”成为绵阳发展的新引擎,开放合作的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上下把“抓发展、抓投资、抓项目”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先后设立上海、深圳、北京、海外等7个招商分局,招商引资的阵地前移,吸引了众多企业来绵发展。同时,我市积极参加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国内外重要招商活动,“到绵阳”成为许多怀揣创业梦想的人们的选择。
幸福美丽绵阳建设提速,让绵阳这座城市的“颜值”更高、内涵更丰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实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惠民举措的出台,绵阳因其“美丽抬头可见,幸福触手可及”吸引着更多人来绵阳投资创业、观光旅游、读书定居、休闲养老。
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绵阳,越来越多的绵阳人走出去,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为绵阳机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客源。如今,聚焦绵阳通航城市线路图,一根根红色的线条,勾勒出绵阳对外开放的轮廓:东到上海,西至乌鲁木齐,北通哈尔滨,南至三亚,绵阳通航城市达30个!
创新“营销商旅”,
让“天路”四通八达
2001年4月,当第一架飞机在绵阳机场起飞,这条“天路”对于绵阳来说,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15年后的今天,绵阳机场通航城市达30个,航线里程35571公里。这条“天路”已经是绵阳不可或缺的空中通道。
绵阳机场建成至2005年,仅有北京、上海、广州的三条航线能够全年通航,一周航班仅10个,其他航线停停开开。如何拓宽“天路”?从2007年起,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机场投入,吸引航空公司开设绵阳航线。绵阳机场人更是广泛接触航空公司、千方百计地去争取时刻、班期等资源。
航线开通后,如果客源不足,停飞是难免的。为此,绵阳机场从2011年起在德阳、射洪等辐射范围内的客源市场设立营业部,推出了一系列乘机的独享服务措施。2012年,绵阳机场在深圳设立了广深办事处、在南京设立了沪宁办事处。2013年又设立了北京办事处,加强与航空公司、代理人、旅行社等合作,为稳定航线航班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绵阳机场将下属的客运公司和旅行社整合到营销部,构建起了集团队、散客、航线为一体的综合营销平台。核心合作旅行社近30家,分布于绵阳机场近10条航线,为航线的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渐渐地,主动来绵阳机场联系的航空公司多了,旅行社多了,航线多了,航班密度也增加了,吸引了18家航空公司执飞,票价水平进一步降低,这条“天路”真正成了一条便捷之路。
推动“人性化服务”,
给乘客一次“舒心之旅”
不久前,一名年过六旬的英国籍旅客,原本该乘坐飞机到襄阳,却乘错飞机到绵阳。在绵阳机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位来自英国的旅客搭乘上了成都飞往襄阳的航班。这只是绵阳机场优质服务的一个缩影。
绵阳机场是全国唯一集民航运输、飞行训练、军事飞行于一体的机场,使用效率很高,仅2015年起降就高达19.9万架次,排名全国机场第11位,对安全保障要求也特别高。
近年来,绵阳机场想方设法地给旅客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出行环境、更优质的服务。仅2014年8月,绵阳机场接送进出港航班的无人陪伴儿童就有931名。
从2014年7月1日起,绵阳机场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绵阳周边县(市、区)等700余家单位,全面开展建设绵阳科技城航空旅游集散地大走访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到,除了百姓出行,绵阳科技城建设、企业发展、会展经济、招商引资、航空旅游等,无不依托机场这一巨大的惠民工程。
绵阳民航交通赶超发展的黄金时期已来临。如今,绵阳正抢抓机遇、着力优化航线布局,进一步打开和拓展互联互通的空中通道,加快把绵阳机场建成川西北区域性枢纽机场、入川航空第二大通道,不断提升科技城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用激情筑“天路”,绵阳还将书写更绚丽的新篇章!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