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武法院持续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依靠诉讼服务中心的中枢作用,立案登记制实施以来,该院实现了登记纠纷总量显著上升12%,进入诉讼案件数量不增反降,信访投诉率从有到无的良好效果。
一、着眼全院专兼结合,队伍建设专业化
一是整合机构优化环境。成立了院长牵头的诉讼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强化人员配置力度。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为诉讼服务中心配备专职法官2名,法官助理3名,同时执行局、财务室、档案室各1名工作人员进驻中心办公,民事审判法官参与案件会诊,一定程度集中了法院骨干力量。三是建立干警轮岗机制。设立诉讼服务中心流动岗位,初任法官及新进干警一律到岗接受锻炼半年以上,以提升干警群众工作和纠纷诊断能力。四是多元提升岗位要求。在服务前台设立党员示范岗、巾帼文明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妇女同志做群众工作独特优势,明确立案庭副庭长为廉政监察员,从早从小抓好干警廉政意识培养。
二、优化环境提升质效,职能运行科技化
一是实现信息化查询。建立包含法院简介、部门职能、法官介绍、法院文化、诉讼指南、收费标准、开庭公告、案件流程在内的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全面对接绵阳法院案件查询系统,完善执行公开信息服务平台,方便当事人自助查看案件执行进程。二是实现互联化办公。与中国农业银行平武县支行合作,运用POS机实现当事人直接刷卡或由工作人员代刷缴纳诉讼费的“一站式”服务;依托官方网站搭建网上预约立案、信访举报、院长邮箱。三是实现远程化办案。建立院机关、基层法庭实时远程视频接访系统,打造网上办案办公系统、网上诉讼服务中心、网上视频信访、法院政务网站、科技法庭等现代信息化平台,实现多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四是现实技术化安保。法警轮岗执勤,通过运用安检门、手持安检仪、X光机等现代化安检设施及安全设备,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安保工作能力;诉讼服务中心内外架设可变焦、移动全高清视频监控器,确保安防无死角。
三、依托中心铸造灵魂,“诉非衔接”本土化
一是构建体系完善载体。今年以来“诉非衔接”化解纠纷167件,占受理纠纷总数23.7%。二是预先诊断深化引导。诉讼服务中心作为纠纷化解的关键中枢,对矛盾纠纷在受理登记后,开展一般纠纷中心法官引导,疑难纠纷专业法官会诊把脉,针对平武当事人诉讼能力较弱特点,提供多渠道解决纠纷方式,引导当事人正确自主选择,确保纠纷化解、案结事了。三是合力联动化解矛盾。积极联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联合调解,主动协调党委政府,实现司法与行政联动、各方参与、稳妥处置涉历史遗留问题、与行政行为密切相关、有理缺乏证据等纠纷21件。四是推进纠纷就地化解。完善25个乡镇诉讼便民服务站建设,今年以来,与特邀调解员、基层党委政府联合就地调解纠纷39起,通过“假日法庭”、“夜间法庭”等方式上门服务群众110余人次。
四、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司法服务亲民化
一是拉近群众距离。开辟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安检绿色通道,采用“柜台式”开放办公,取消间隔玻璃窗,零距离与当事人交流,设置导诉台、休息区,为当事人提供复印、打字、电话、传真、网络、饮水、医药、笔墨便签等服务。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并完善首问负责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办案公开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文明接待制度、领导接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导诉员工作制度、诉非衔接机制等制度,做好制度公开,在LED显示屏及告示栏展示。三是践行为民宗旨。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严格做到在电话声响5次内接听。四是彰显人文关怀。为高发案件当事人开辟绿色通道,对困难群体提供必要司法救助。今年以来共缓交诉讼费1.7万余元。(唐林)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