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平镇党政办 张 灿 刘金钟
“十三五”时期是西平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幸福美丽西平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县加快三台县域西部发展副中心的重要五年。
“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十二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3.0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9亿元,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的1888万增加到2015年的7640万元(含专项资金和基金收入),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0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17元。
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省“百镇建设行动”、扩权强镇等试点工作顺利推动,城镇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转变有了新的突破,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逾3亿元,实现了镇区的四通八达,芦跃路、乐建路、西八路、西进路等道路工程全面完工通车;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垃圾处理和雨污分流率提升显著,凯江防洪堤、污水处理厂、雨污管网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温州华联超市成功入驻西平;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有序改善,商住建设飞速发展,投资近亿元新建商贸型居住小区5个,建设商品房近7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一是道路建设方面。用好“一事一议”以奖代补政策,大力争取交通建设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400余万元、群众集资700余万元,修建村社道路116公里。二是水利建设方面,手爬岩渠系硬化整治工程,累计投资800万元,硬化渠系24.3公里,解决6100亩农田灌溉。农村饮用水工程,投资667.25万元,实现方子堰,新庙、南垭3处集中供水和1011户分散供水。新建山坪塘1口,资金11万元,精修改造山坪塘15处,国家补贴90万元。渠道防渗整治群红龙井至柯家寨8.6公里,1100万元,葫范斗渠7.4公里,350万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项目3期,建林5个村一期,1400万元,狮王村、白坟村一期,750万元,川洞村、新庙村一期750万元。
现代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一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镇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58:29:13调整为2015年的45:29:26。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和规模以上服务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商贸繁荣。土地集中成片流转完成528亩,零星流转130亩。新培育专业大户:种粮类1个,畜牧类6个。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个,专业合作社5个。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2个(三喜乡村酒家,西蜀商务宾馆)。引进浙商投资850万元新建大型购物中心1处,发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网店14家。三是按照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法治林业和林业改革、资源保持、产业发展、自身建设的森林资源管理要求,继续开展622.69亩退耕还林,天保二期公益林3797亩保护工作。实施了中央财政补贴项目397.9亩核桃,600余亩核桃改良品种,三圣村329.8亩退耕还林续保,南垭村468.4亩天保二期等产业发展,全民义务植树9万余株。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全镇有26281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纳保费389.37万元,60周岁以上的老人9073人享受养老金910.76万元;3036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纳医疗保费61.72万元,累计185人次享受慢性病门诊报销9.25万元。落实征地农民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落实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入库2.9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入库1.9万人,有组织的输出劳动力9895人,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2.9亿元。逐步在各个中小微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全面落实了劳动合同制度,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镇、村(居)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均等化。镇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县上下放88项权限,42个村(居)都成立了便民代办点,方便群众办理相关业务。四是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到2015年底在全镇成立了42所家长学校,建立了52个未成年人活动阵地;依法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对辖区内的育龄妇女实现免费“两癌”筛选,为金星村一名“两癌”患者争取1万元“贫困母亲两癌救助专项基金”,一些影响妇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有效防治。五是民政工作稳步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各项政策,发放救助金近4000万,巩固双拥模范镇建设成果,落实双拥各项政策,按时按量发放抚恤优待金1441.4万元。六是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确保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完善电影院建设工程,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全覆盖并免费开放,广电村村通,在10个村实施建设农民体能健身工程。
“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主题,深入实施“开放立镇、商贸活镇、旅游兴镇、文化强镇、产业富民、和谐西平”战略,加快建设三台县域副中心和幸福美丽西平。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小城镇建设。“十三五”期间,将依据项目库储备情况,陆续实施15个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预计实现固定资产投入逾5亿元。到“十三五”末,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镇内商贸旅游得到长足发展,建设起覆盖全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和教育发展体系。
(二)农村、城镇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4万元和2.5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亿元,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基本平稳。
(三)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5:29:26调整为2020年42:28:30。
(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道路建设。利用建制镇政策和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的政策,加快推进联网公路、断头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乡村公路网与主骨架之间的有效衔连。二是交通建设。全面启动通组道路建设,通村道路硬化率100%,通户道路率达60%以上。三是水利建设。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彻底解决城镇2万余人给水问题。以渠道防渗和山坪塘、石河堰整治为重点,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到2020年,基本解决36个行政村中的1.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推进电力提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实施水爬岩、马堂溪、团堡山等电灌区渠道100公里续建配套,集中整治改造干支渠道、田间渠道。完成20座电灌站设备的更新和维修。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到2020年,精修、整治山坪塘25口,中低产田土改造、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平方公里。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