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涪城区位于川西北,距省会成都98公里,境内丘陵起伏、溪沟纵横,浅丘面积大。幅员597平方公里,辖16乡镇、8个街道办,142个村委会、105个社区,总人口68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耕地2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97亩。多年水资源总量104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7.2亿立方米,人均1090立方米。截止去年,共建成各类水利9376处,蓄、引、提水能力3.8亿立方米。近一年来,通过狠抓省级“全域灌溉”试点工作,农田水利、民生发展取得了新的业绩。
面对新问题 解决新矛盾
涪城区作为中国科学城和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所在地,区内水情有其特殊性。一是水利化程度高,水资源丰沛,但农业生产用水粗放。作为都江堰的尾灌区,由人民渠引水,其玉杨丰、新吴石、金石等三条支渠已控灌西南部8个乡镇,实际灌面达8.3万亩,占全区耕地的52.7%。加上从涪江、安昌河引水的三条中型渠堰以及众多水库、山平塘、提灌站等小型水利,实际灌面亦有15.75万亩,旱地浇灌0.68万亩,耕地灌溉率81%。尽管当地发展全域灌溉的水源、水利条件好,但仍存在工程老化失修、水毁淤塞、效益衰减等新问题,一些地区水的有效利用甚至不足0.4。二是涪城区现代工业程度高,一二三产业比重倒置,尤其是农业和粮食生产严重萎缩。2011年全区三产业产值比为13.3:48.6:38.1,全区耕地面积仅占幅员的22.6%,无论是农耕面积,还是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均逐年大幅减少。农业用水需求减少,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需求增加的趋势更为凸显。三是城镇化程度较高,城镇人口众多,城市供水矛盾日益凸显。全区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30%不到,主城区和小城镇人口大幅增长,城镇化供水、生态环境用水压力剧增。
明确新措施 彰显新成效
针对日益严峻的粮食生产用水安全、城区饮水安全、工业和服务业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安全,绵阳市涪城区委、区政府将实施全域灌溉、推进全域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围绕省、市批复的核心指标和发展目标,大力深化全域灌溉试点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创新型发展。一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区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灌溉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建设重点、任务和措施,并与各乡镇和区级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下达目标任务,实行全域灌溉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问责制。二是编定规划。水利、农业专家参与,会商研编了《涪城区全域灌溉规划》(2011—2015年),已通省市批准。到十二五末,涪城区全域灌溉10项核心指标将会全面实现,9项发展指标将明显提高。主要指标诸如:耕地灌溉率将达到95%,农村生活用水供水入户率实现98%,农田水利管护主体落实率保障到85%。三是总体推进。以全域灌溉试点示范,强化旱涝保收辐射带动效应。去冬以来,已整治水库5座,新增、恢复供水13.3万立方米;新建安全饮水工程369处,从而解决了6500余人饮水不安全的问题;通过组织塘堰整治85处,新建、技改小型提灌站10处,配套、改造渠道185公里,新建蓄水池158口,进而新增、恢复、改善灌面1.65万亩,新增旱地浇灌面550亩。全区农田水利、粮食安全和全域灌溉项目投资达1.65亿元。
构建新典型 发展新亮点
结合“杨(家)关(帝)特色农业产业带”的打造,启动了全域灌溉示范片治理。其中:沿阴山河主河道10公里长廊,将着重实施“六项水利工程”。通过建设水源囤蓄工程,解决有水蓄不住的问题。已完成柏林水库、小岛水库、倒角湾水库除险加固,完成63口山平塘治漏、清淤,恢复蓄水能力20万立方米。通过建设防洪排涝工程,解决水多排不出的问题。已整治阴山河主河道10公里,使其防洪能力由不到2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整治排水沟渠55公里,根治长期困扰当地农业发展的农田渍涝灾害问题。通过建设渠系配套工程,解决有水灌不了的问题。对经人民渠引水的玉杨丰灌区10公里斗渠进行硬化防渗,新建100公里U形渠道,新增、恢复、改善有效灌面1.2万亩。通过建设旱地浇灌工程,解决高处浇不到的问题。新建蓄水池100口,蓄水容积1万立方米,新增旱地浇灌面积350亩。通过建设高效节水工程,解决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配套节水型农业大棚蔬菜微喷灌1000亩、葡萄管道滴灌2000亩,实现适时、精确、节约灌溉。通过建设人畜饮水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已实施完成从吴家至杨家、关帝供水管网铺设,使绵阳主城区自来水管网延伸到示范片,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价、同受益的惠民水利目标。
健全新制度 创新新机制
绵阳市涪城区在试点省级“全域灌溉”,深化“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兴水保粮”的过程中,一是精心组织,强化领导抓保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水利改革发展和全域灌溉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效能监察,跟踪督办。区级相关部门和项目乡镇也成立专班、抽调专人、落实专责,进驻现场、跟班作业,逗硬考核、严格奖惩,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各地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整合项目,集聚资金增投入。按照“渠道不乱、职责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了“全域灌溉”示范、“五小”水利、农村公路建设、农发土地治理、金土地工程等各种涉农项目和产业化资金,借助“大户”和农业开发企业的自有融资,组织社会及群众筹资9000多万元,集中用于项目区示范片建设,从而为省级“全域灌溉”试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项目保障。三是大胆探索,新添活力。推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项目建设方式,在工程管理上,对于水库、干渠等较大工程,由水管单位负责管理和养护;对山平塘、斗农渠、引水堰等工程,由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对蓄水池、田间农毛渠等由农户自行管理,自主经营,自愿转让,无偿继承。同时,建立了占用、损毁农田水利工程补(赔)偿机制,按同标准、同规模、同功能进行修(恢)复。在经费保障上,区政府安排了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作治水经费,弥补水利工程维护管养经费的不足。四是民生为本,服务产业促增收。项目的建设试点,不仅保障了稻、麦、玉、油等传统农作物的灌溉用水,不再等雨植禾,靠天吃饭,而且满足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棚蔬菜、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的用水需求。不仅解决了农村群众生活饮用水困难,而且满足了生态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用水需求,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了“水兴百业旺、水活泽万民”的动人局面。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