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保险行业协会于2003年12月成立。在绵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四川保监局的指导和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协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搞好行业自律,推动绵阳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使保险业成为绵阳市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2009年,全市保费收入达34亿元,承担风险保障10000亿元。年处理给赔案件28万件以上,给赔付金额8亿元以上(长期险在外),上缴税金8千元以上。全行业2008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指标,2010年已向“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进发。2010年上半年,全市保费收入达24.27亿元,同比增长36%,处理各类理赔案件15万件,给赔付金额4.8亿元。
绵阳市保险行业协会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于“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先进社团组织。
自觉从严要求,竭诚为会员单位服务
绵阳市保险行业协会目前共有专职工作人员6人,协会成立之初就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公文处理制度》、《财产使用登记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并建立了财产险专委会、人寿险专委会和银邮代理专委会。制定了岗位职责,做到人人有专责。协会面对全市35个会员单位,近万个保险从业人员和众多的客户服务。除日常工作外,每年都要开展几次行业自律自查和检查,还要举办大型活动。同时还承担了保险代理人基本资格考试工作。协会人员廉洁敬业,尽心竭力为会员单位服务,力求各项任务在全省创第一。协会在全省同业中率先开展的工作有:
在全省行业率先实行了保险定点医院办法。
在全省行业率先推行《保险行业之星》的评比表彰活动。每两年对业内的优秀分子进行一次评比表彰。大大地激励了员工积极向上的创业精神。
在全省行业率先推行《黑名单》制度。2004年,开始将业内有严重不诚信行为的人列入黑名单实行行业禁入。对全员素质的提升起到好的作用。
在全省行业率先建立从业人员信息库,全面掌握全体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及人员流动情况,通过《绵阳保险网》在业内通报,遏制行业人力方面的不正之风。
在全省行业率先组织开展了《保险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的支持参与下,于2007年召开了理论研讨会,对评出的优秀论文分别给予了奖励并向上推荐。
在全省行业率先对“5.12”特大地震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在2008年7月,在特大地震发生两个多月时就组织召开了表彰大会,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搞好灾后重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会员单位称行业协会是保险业的“娘家人”。几年来,会长定期不定期向市上分管领导和金融办汇报工作。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几次保险工作汇报会。市上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和灾后重建会议都通知保险公司参加。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市政府财金办经常了解协会的工作情况,保险业得到了市上的重视。协会每年在11月份就提示各会员单位及早谋划来年的工作,将来年全市的发展目标报市金融办。同时将各个月份业务进度情况及我市保险业发展在全省所处的位置随时通报会员单位。
协会多次向市上领导汇报并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高科技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村小额贷款保险等工作。在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保险业为灾后重建服务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和小额贷款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成功,已在大面积推广。
在特大地震等灾害中,我市保险业勇担社会责任。“5.12”大地震,我市保险业也遭到严重损失。全市7000多位保险从业人员,有8位被地震夺去了生命,失踪人数12人。保险业自身财产损失上亿元。协会按照中央“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指示精神,协调全行业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从地震发生到6月30日,共接到索赔案53902件,报损75477万元。在短短的一个半月内,就查实了42104件,支付赔款7271万元。其中最大一笔是人保财险于5月30日赔出的四川大禹业野生食品有限公司死亡7000头能繁母猪的案子,现场支付赔款692.5万元。
全保险行业向我市地震捐款3000多万元,用于救灾、修建希望小学、养老院等,其中我市保险业员工向重灾区捐款248.43万元;今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特大地震后,我市保险也员工个人捐款21万元。公司捐款由省上统一办理。
会员单位被授予“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称号的4个单位;受集团(总)公司表彰的单位13个;受省保监局和省公司表彰的先进单位6个;获“中国金融工委金融系统全国劳模”称号的2人;受省、总公司表彰的先进个人55人;受绵阳市保险行业协会表彰的先进集体50个,先进个人100人。有38名保险员工在地震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新 杨金凤)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