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奉凯,男,汉族,中师文化,一九六0年十月出生,盐亭县金安乡人,一九七八年即从事教育工作,一九九三年入党,现任金安乡青凤村主任教员。“感动盐亭十大人物”之一,“感动绵阳十大人物”之一,市、县“十佳教师”,多次获省市县各级表彰奖励。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他被四川省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只手擎天创辉煌
他,身残志坚,用左手编织人生。痛失右手,他曾一度极为痛苦,甚至心生弃世之念,但当他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被保尔深深打动:“人的一生可能燃烧,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于是他撕烂遗书,消弥痛苦,直面生活,多年的坚持与磨砺,终于把自己炼成了一块纯钢。
他,播种三尺讲台,“蜡炬成灰泪始干”,三十三年躬耕教坛。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用坚强的独臂,撑起祖国的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阳。
他,既立口碑,又树丰碑,每届学生毕业时,孩子们总是流着泪异口同声说:“向老师,我们真不想离开你啊!”当他的教学班级名列全学区第一时,他总是鞭策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三十三年他一直是包班教学,所教的班级和所负责的学校综合评估总是稳居全乡乃至全县前列。从教苦,苦在传道授业解惑创伟业;为师乐,乐于耕耘播种洒爱育栋梁。
他,94年被评为绵阳市“十佳教师”, 2001年被绵阳市教委评为“校园经济先进个人”,2003年被评为“四川省自强模范”,2006年被评为“十大”感动绵阳人物。2008年分别被市、县评为“十佳教师”,2011年他被评为“感动盐亭十大人物”之一,他的事迹曾在省、市、县电视播放,曾在《四川日报》、《教育导报》、《华西都市报》、《绵阳日报》、《绵阳晚报》等报刊报道,在全市巡回演讲。
献身教坛终不悔
九岁那年,向奉凯在参加生产队的一次劳动中,不幸被炸药炸断了右手,造成终生残疾,他忍受着只臂的痛苦,承担着一次次失败的艰辛,用独臂描绘人生。凭着坚定的信念、屡次跌倒屡次爬起的不屈精神,他不但能用左手流利的写字,而且还学会了打乒乓、骑车、摄影、耕田犁地……
三尺讲台播春种,一腔热血育桃李。一九七八年他高中毕业就被招聘为金安乡小学民办教师,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以献身教育的决心耕耘在讲坛,发誓要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三十三年来,他一直扎根在边远山村的小学里,生活很不方便,每天中午常常是啃几个饼子充饥,年年担任毕业班包班教学,又负责村小的全面工作,环境艰苦,工作艰辛,但他从不叫苦,从不说累,教书育人总使他感到其乐无穷。
向老师常说,教师是播种机,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人生,播种一个人生,收获的就是你的全部命运;教师是舵手,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送走一个班,又迎来第二个班,周而复始,自然桃李满天下。
1991年,他妻子生病卧床不起达三个月之久,他仍教毕业班,既要料理家务,又要照顾病人,但从未缺过一节课,备课照样精心,批改照样细致。有时候,他得借着月光种包产地。有一天放学回家,天已经黑了,儿子拉着他的手说:“爸爸,妈妈今天哭了一天,我们还没吃午饭,饿得很。” “妻子儿女都没你的工作重要,你干脆搬到学校去住好了!”妻子非常生气,并提出离婚。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多少次进与退的考验,最终他还是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学校。他劝妻子说:“组织、学生、家长那么信任我,田地荒了还可种二季,学生前程误了就毁了一生啊!”为了教好书,他只得请人照顾妻儿。最终,妻子理解了,全力支持他。那年他所教的毕业班成绩名列全乡第一,他负责的红焰村小学各项工作也居全乡前列。
学生生病在家,他登门补课;遭了天灾人祸,他带头组织学生解囊相助;刮风下雨他坚持接送学生;暑热炎天,他为学生烧水解渴。夏天,为了让学生在教室里睡好午眠,他常常为学生打扇驱赶蚊子。学生何庆彦、何先忠离校六里多路,上学经常迟到,他就把这两位同学安排在学校和他同吃同住,还用他不方便的左手给这两位同学洗衣做饭。向奉凯同志自己常年住校,也要求其他几位公办、代课教师任课期间必须住校,按时作息,以校为家,爱校护校。很多个节假日他都是在学校度过,不是给学生补课,就是搞建校劳动。三十三年来,他不计报酬,为学生补课达4500多课时,参加建校等义务劳动达500余天。
他很注重学习大环境的营造。在赌风盛行时,一位学生甚至因此在作文中写到:“我真想更换爸爸……”,向老师读到后灵机一动,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学生家长会,让这位学生在会上宣读了那篇作文,当其家长听了自己孩子的作文后,当场痛哭流涕,从此改掉了恶习。这次会后学校学风校风大大好转。
在三十三年教育生涯中,他自订了三个原则:一不侮辱学生、二不体罚学生、三不向家长“告状”。在教学中,他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87年他接一个考试占学区第48位的三年级班,他特别注重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经常和他们泡在一起谈心,交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从不歧视打击。有一位学生向明岁,接班时数学考了12分,他利用休息时间为向明岁同学补课,又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开展“一帮一”活动,向明岁同学进步很快。通过三年的努力,这个班在毕业会考中位列学区第一位,向明岁竟然考出全班最好成绩。
不遗余力建校园
由于工作需要,93年他被调到青凤村小学任教,并继续担任主任教员,为了抓好“普九”工作,他组织教师大力宣传“一纲四法”,他踏遍了青凤村的山山水水,家访了150多人次。有一次他为当地干部群众商量如何改革办学条件,夜深了,回家中途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他滑倒受伤了,只好借着闪电,爬呀爬,爬了几个小时才到家,手破了,腿红了,妻子拿来药水给丈夫洗伤口,心痛地说:“你为啥子呀!”,他却笑着说“没事。”,第二天,他迈着艰难的步子又到了学校。正是他不懈的努力,全村干群热情高涨,投工投料,积极捐资助学,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94年春节建造学校沼气池,为了节省开支,他组织学校师生捡瓦片锤碎后代替卵石,正月十五就下河淘沙,刺骨的河水冻僵了他的手脚,妻子送午饭,见此情景,伤心地哭了,跑回家叫来父母和弟弟帮他淘沙4000多斤。想了很多办法,沼气池终于建成,学校师生从此点灯不用油,煮饭不用柴。
青凤村小虽然建起了教学楼,但未能解决教师寝室和学生的生活用房,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他再次组织教师学生到处写标语,办板报,利用广播大力宣传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开家长会,利用村社干部会等集会宣传山村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村民中形成共识,很快掀起第二次集资办学的高潮。在建校期间,他经常和村干部一起睡楼板、守材料。寒假他坚持和工匠们一起奋战到腊月二十八,正月初二他又回到了学校,绘制图书架、跳高架等图纸。正月初三就去找村干部磋商。在建校中为节省开支,他组织师生义务运沙石10多方,运砖瓦10万匹,全村人民又集资9万余元,个人捐资5000元,捐树80余根,终于把青凤小学建成为一所漂亮的合格村小。
95年以后,他发动师生搞勤工俭学,建起了学生伙食团,安装了电灯、电话、自来水,购买了扩音机、电视机、VCD、数码摄相机、多种幼儿玩具。师生动手建了130平方米的花台,建成了养鱼池,塑起了假山,安装了篮球架,砌好了乒乓台,购买了标准课桌凳60套,用瓷砖烧制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山水壁画将装点校园。
2000年,向奉凯又多方筹集资金硬化操场,为此他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彻夜未眠,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去向社会各界人士募捐。记得有一天他和师生们在硬化操场时,胃病复发,大汗直流,面色苍白,继而轰然倒下,在场的人马上将他送进医院,经医生诊断是贲门炎、食道炎、糜烂性胃炎,要住院治疗,但他想到学生,想到学校正在硬化操场,心急如焚,非回不可。医生再三劝告无效,又是敬佩又是生气地说:“我看您这位老师真不想要命啦。”第三天他就回到学校,坚持上课,坚持参加硬化操场,群众听说后都感动得流泪,主动前来参加义务劳动达150余人次,捐资6000多元,连80多岁的老太太都送大米、小菜,同学们也都把零花钱捐出来,700多平方米的操场终于硬化了。
从95年至2004年,学校利用各种渠道投入硬件建设达10多万元。师生土法上马节约资金2万多元。三十多年来,他出公差不少,但从未要学校报一分钱的差旅费,有人问他这样做图的是啥,他只是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如今,青凤小学软、硬件齐备,花草树木艳丽葱郁,假山喷泉玲珑别致,校园文化引人入胜,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村民满意,干部叫好,成了盐、南边界村级学校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了很多外地学生前来就读。他的事迹感动了西南石油公司,特前来资助1万多元教学设施和多名贫困儿童生活费。
抢险重建真坚强
“5.12”地震时,向奉凯和妻子冒着生命危险顶着纷飞的瓦片一趟又一趟地转运学生,他对妻子说“快!多抢运一人就少伤亡一人。”当80多名学生安全转完时,房上的瓦已震落近50%,但幸无一人伤亡,当时他夫妻俩已是筋疲力尽,只手的他更是倍加劳累,就在安顿孩子们时,突然倒下,陷入昏迷,师生伤心地哭成一团。可他苏醒过来,见同学们都安然无恙,也不休息,骑车直奔几位孤寡老人家看他们是否平安,回来又反复动员群众搭蓬解决住宿问题。
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他和老师们每天一早轮流到学生家、在帐蓬里、在树下给学生补课或心理辅导。援助帐篷来后,他每天中午又和老师们在操场上搭建,在他的影响下,周围的群众也前来帮忙,经过三天的苦战,帐蓬教室终于建成。
2008年9月底学生还在帐蓬中上课,又未争取到资金,向老师心急如焚,他便动员教师向亲戚、朋友借钱加固维修学校,其实向老师家的房子急需重建,但他从未放在心上,他含着泪对教师们说:“我们不能让心灵受到创伤的孩子再受伤害。”多少个星期天他和代课教师何文党在维修校园,多少个夜晚他还在就着灯光在学校里苦干,而他的妻子免费为工匠提供生活。昔日震得破烂不堪的校园如今又焕然一新,谁知这凝聚了向老师多少心血、汗水和泪水哦。他不只一次说:“能为教育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幸福,因为我在工作中找到了健全的自我,也找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
蜡烛在燃烧中照亮别人,太阳在燃烧中放出光芒,人生在燃烧中得到升华。向老师燃烧着无私无畏的精神,燃烧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心。在举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创先争优活动中,永远心系学生、情寄学校的向奉凯正用坚韧的独臂续写着他亮丽的人生轨迹。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