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卫生工作,健全卫生体系,推进卫生事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卫生体系已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为此,就如何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三台县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一)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三台县委、县政府把卫生事业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制发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全县初步建立起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形成了分级负责,反应快捷,措施果断,信息畅通,保障有力的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立起了以县卫生局为指挥中枢的三级疫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服务、卫生执法监督、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县医院、县中医院充分发挥了医疗救治和中医药龙头作用,构建起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医疗救治和中医药服务体系。
(二)卫生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拓展。全县69个医疗机构重建项目规划总投资3.95亿元,已竣工投入使用67个项目,为乡镇卫生院装备了全自动生化仪、放射机、B超、救护车等设备5414台(件),农村卫生服务功能得到了拓展、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疾病防控和执法监督能力增强。疫情报告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法定传染病单位报告率达到100%,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66.98/10万以内,扎实推进艾滋病、结核病、计划免疫等重点疾控项目。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实施了餐饮业、住宿业、游泳场所等公共卫生监管量化分级管理,各项指标达到全省统一标准。
(四)传统中医药得到发展。巩固全省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成果,启动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工作,推进中医特色专科、中医科研、标准化示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设置和提供中医服务率达100%,村卫生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达92%,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36种,不断满足了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五)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率明显提高。全县居民人均寿命男性达到75.33岁,女性达到77.67岁;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7%,住院分娩率达97.3%,婴儿死亡率降至10.9‰。全县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68张,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由2008年的190万上升到226.98万人次,出院人次由2008年的9.01万上升到11.48万人次,病床使用率由2008年的82.23%上升到86.37%。
(六)医疗民生工程惠及广大群众。全县参合农民由2006年的93.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21.6万人,参合率由2006年的74.9%增长到2010年的98.6%,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和“应保尽保”的目标,从2006年至2010年底,全县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3.9亿元,受益群众达172万多人次,受益程度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群众对新农合制度满意率达到98%以上。2010年,有2.21万人次受益于“三免十减半”惠民医疗政策,减免医药费用7.36万元,组织医疗专家队伍到50个镇乡开展了巡回医疗活动,义诊6584人次,开展卫生扶贫,实施救助2855人次,救助金额44.42万元。
二、三台县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一)卫生服务能力方面。灾后卫生重建项目完成后,乡镇卫生院人员与设施、设备还不配套,卫生技术人员紧缺,部分诊疗项目和医学检查项目还不能完全开展,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就近得到较为全面的医疗服务。现有的647所村卫生站房屋大多为租用民房或乡村医生家用住房,医疗设备简陋,仅有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和部分常用药品,多数乡村医生还需要靠务农或打工来维持正常的生活,乡村医生年龄结构老化,平均年龄均在60岁以上,“网底”服务能力还不强。
(二)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方面。镇乡卫生院临聘人员多,全县62所乡镇卫生院临聘人员达714人,大部分镇乡卫生院临聘人员超过半数,半数以上临聘时间已超过10年,临聘人员具有较强的临床经验,大多是单位技术骨干,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限制难以进入编制。社会保障、职称晋升、生活住房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留住人才困难,有资格的或是辞职到上级医院,或是到民营医疗机构中去受聘,致使执业资格人员紧缺,常出现“一人多岗”或“连岗运转”的现象,无形中增加了医疗风险。
(三)镇乡卫生院医务人员尚未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财政对镇乡卫生院院长和公共卫生人员保障了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单位缴费部分,但其他医务人员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卫生院为职工支付“五险一金”困难。
三、对推进全县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做好农村卫生工作,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领导。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抓好业务上的组织、指挥、监督和管理;发展计划部门要将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保证各项工作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物价、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教育、科技、民政、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药监、税务、交通、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配合,共同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搞好统筹协调,整合卫生资源。卫生行政部门要承担起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对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按照省政府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落实公共卫生机构职责任务、人员编制、工资和经费标准,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要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完善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推行镇(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按照方便群众就医的原则,对镇乡卫生院、村卫生站、乡村医生等卫生资源进行有效合理调整,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站的业务管理和指导,按照人员统一配置、机构统一设置、业务统一考核、财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采购的“五统一”原则,规范乡村医生的服务行为,提高村卫生站服务质量和效率,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重病不出县,构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双重“网底”体系。
(三)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卫生人才队伍。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确保卫生人才队伍引得进、留得住,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镇乡、到社区、到村站卫生机构服务。对长期在镇乡、村站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认真实施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卫生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职称晋升考试,县、镇乡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选派一定比例的人员参加进修培训,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不断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和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
(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是推进医院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医德医风氛围,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重视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优化就诊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把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患者、服务患者同医疗护理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的医德标准,形成高效的管理监控系统;健全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行风评议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工作,把医德医风建设纳入到绩效工作分配的范畴。建立完善医德医风社会评价体系,采取聘请行风监督员、问卷调查的形式,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优化卫生执业环境。加大对医学科学、医疗知识、医院工作、先进典型方面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群众和病员更加了解和信任医院,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四是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和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建立由政府牵头,公安、司法、宣传、卫生等部门组成的医疗纠纷调处机构,妥善化解医患矛盾,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保护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五是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对医院医疗、检查、药品等价格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让病员明明白白就医治疗。
(五)建立健全补偿机制,确保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政府应按照保障医疗机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的原则,同步落实补偿政策,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发挥好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工资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等形式予以解决。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补助。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政府按照服务成本核定补助,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包括离退休人员经费)、人员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相关人才培训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合理安排补助。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