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的新农合工作中游仙区卫生局按照方便群众就医、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的原则,在完善补偿方案、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启动门诊统筹试点、实施慢性病补偿、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强化费用监管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新农合制度已基本完善、基金运转平稳、管理日趋规范、补偿标准明显提高、参合人数逐年上升,农民受益水平不断提高,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新农合政策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和支持,有力地支持了全区的灾后重建和经济建设工作,取得了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卫生得发展的三赢局面,主要表现在:
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农民群众参合率稳步上升。2010年全区共有342015人(含失地农民)自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新农合开展四年来,该区新农合参合率成逐年稳步上升态势,现已覆盖全部农业人口,实现了应保尽保。
加大投入,缩小差距,基金保障能力逐年增强。自2007年新农合实施以来,基金筹资政策已进行了多次调整,国家财政补助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2007年至2010年,该区农民个人缴纳由10元提高到20元,各级财政补助由40元提高到了120元,在不到四年时间,国家财政投入就增长了3倍,其中区财政人均补助由3.5元增加到19.90元,增长了近6倍,基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精心测算,科学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不断完善。2010年区政府在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再次对新农合补偿方案进了调整,进一步提高了补偿力度。一是建立了门诊统筹补偿模式,参合农民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所产生的门诊费用按60%的比例进行补偿,每人每年累计补偿限额为50元,大幅度的提高了门诊补偿水平;二是将区一般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比例提高至75%,中心卫生院提高至70%,补偿限额提高至6万元;三进一步扩大了新农合诊疗服务项目范围,将放射治疗、血液透析、人工晶体等项目纳入报销范围,并将国家基本用药目录的药品报销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切实提高群众受益水平;四是开展大病特补,对患有恶性肿瘤、急(慢)性肾功衰、肝硬化、肾病综合症、重症胰腺炎、血液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管结石等重大疾病,且年住院医药费用累计在4万元以上的家庭贫困参合农民,按费用高低分别进行再次补偿,最高累计补偿金额达10万元;五是开展了免费健康体检,体检对象为全区34万参合农民,此次体检将危害农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作为筛查重点,以达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目的。
落实政策,及时兑付,农民群众受益十分显著。2007—2010年该区新农合基金累计补偿参合农民594965人次(含健康体检186148人),补偿金额达9776.96万元。今年1—10月,全区已补偿215869人次,补偿金额达3421.80万元,其中门诊104644人次,补偿404.23万元;住院31976人次,补偿2823.81万元,人均补偿金额为883.10元,占实际住院总费用的44.16%;健康体检76841人,补偿115.26万元;其它补偿2408人次,补偿78.5万元,农民群众受益水平显著提高。
简化流程,方便群众,积极构建信息网络系统。为确保参合农民能够及时办理和领取补偿款,新农合经办机构着力在提升基金管理能力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了全区新农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统一联网、数据集中、软件结算的网络化管理。2010年又开通了市三医院、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万江眼科医院等多家区外医疗机构的网络直报系统,进一步方便了农民群众报销医疗费用。
强化建设,完善配置,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区卫生局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切实加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地区医疗救治条件,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目前魏城、新桥、石马等28个乡镇卫生院灾后重建项目已完成了竣工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随着灾后重建的陆续完成和区中医院建设的深入推进,全区的医疗救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医疗服务能力远超过灾前水平。自2009年以来,主管部门已先后为各乡镇卫生院配置了X光机、救护车、B超、血球分析仪等医疗设备130余台件,价值1000余万元,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改变了过去农民群众因当地医疗条件差,被迫舍近求远、到城区医院就医的局面,各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及住院人次相比重建前增长了10%-20%,患者满意度大幅提高。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