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对灾后卫生重建完成后服务设施使用管理问题的思考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9-26  发稿编辑:景秀丽

       三台县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共69个,已竣工65个,目前已全面进入收尾阶段。通过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的实施,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的条件。但是,如何管理和使用好卫生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成为当前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思考的问题。
       基本情况
       直属事业单位8个: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级甲等)、中医骨科医院(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一级甲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等防疫站)、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合作医疗服务管理中心、健康教育所。
       有乡镇卫生院62个,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有村卫生站935个,从业人员921人,全部具有乡村医生资格。有个体诊所102个,民营医疗机构8个,社会办医9个。全县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968人,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74人。2009年底,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职工人数为2309人。其中:乡镇卫生院在编在职人数908人,临时聘用职工数714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有研究生学历6人,大学本科学历248人,大专学历818人。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92人(其中:副高、高级职称人员53人,中级职称383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人。其中:乡镇卫生院有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59人,初级职称658人。2009年,全县门诊诊疗226.98万人次,住院11.48万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门诊152.3万人次,  住院8.54万人次;病床使用率86.37%,出院者平均住院日5.46天。2009年,全县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收入(不含财政拨款)3.4亿元,药品收入1630万元。其中:乡镇卫生院医疗收入(不含财政拨款)1.54亿元,药品收入8205万元,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47.2%,技术性服务收入与药品收入的结构趋于合理。
       2009年,全县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病人次均费用为69.29元,低于全国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159.5元的水平;住院病人人均费用为1650.82元,低于全国住院病人人均费用5951.9元的水平。其中:乡镇卫生院门诊病人次均费用为60.24元,住院病人人均费用为1050.93元。
       灾后重建规划。全县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项目共有69个,规划总投资额3.9507亿元,其中:新建房屋面积13.9003万平方米,维修面积2.0314万平方米,规划投资36520.6万元;配置设备设施1621台(件),规划投资2986.09万元。
       对卫生服务设施的管理、使用和维护
       强化重建资产管理,做好“效益”文章。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县卫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后,将有力地促进三台县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疾病防治能力,提高卫生科技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极大地促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显著提升。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医疗机构病床数由现在的2200张将增加到3000张,救治病人年急门诊人次由现在的227万人次将增加到250万人次、年住院人次由现在的11.48万人次将增加到13万人次。
       县人民医院将建成国家综合“三级乙等”医院,进一步增强医疗救治能力,成为全县医学教育、医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县中医院、中医骨科医院中医药特色更加突出,中医药优势发挥更为明显,全县中医药技术指导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县中医达到国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县中骨科医院达到国家中医“二级甲等”医院硬件条件已形成,县骨科医院将建成川西北“骨质疏松治疗中心”;各中心卫生院、镇乡卫生院医疗服务功能将极大提升,急诊科、妇产科、儿科、预防保健科等科室更为规范,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将在乡镇卫生院就近治疗。
       将有力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将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引进培养短缺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改善卫生人才队伍结构。逐步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
       为此,县卫生局将强化重建资产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效益考核力度,确保灾后重建项目充分发挥其应的功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的需要。
       充分利用重建机遇,做好“提升”文章。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重点做好医院上等升级和医院内涵建设工作;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以解决灾区医疗卫生人员住房问题,争取国家出台政策,允许灾区医疗卫生单位建设保障性住房,享受集资建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四是加大人才培训和设备配套投入力度,快速提升与硬件相适应的软实力。(下转二、版中缝)(上接二版)五是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医疗卫生人员合理的工资福利待遇,稳定医疗卫生队伍。
       综合利用重建成果,做好“转化”文章。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通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进医院、管理机构进乡镇、健康教育进家庭,把服务延伸到每一个角落,使之少生疾病、少生大病、少生重病,分享改革开放和重建美好新家园带给他们的幸福与欢乐。
       加大财政投入,做好“维护”文章。灾后重建项目和基础设施建成后,要落实人员对项目和设施的使用进行维护,为此,要强化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要设立专门的维护基金,确保灾后重建成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进一步加强卫生队伍建设
       当前,三台县卫生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卫生人才队伍中低学历、低职人员所占比例较高,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缺乏。二是医学院校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现象客观存在,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一人多岗”或“连岗运转”的现象依然存在,无形中增加了医疗风险。三是医疗卫生机构临聘人员多,乡镇卫生院留住人才相当困难。
       为此,在灾后重建工作完成后,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和健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迫在眉睫。一是要落实财政投入。到2012年,落实农村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编制,达到国家标准,巩固三级预防保健网,培训专业人员1500余人,计划培训费300万元。二是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要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镇乡、到社区、到村站卫生机构服务。对长期在镇乡、村站工作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三是健全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卫生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县、镇乡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选派一定比例的人员参加进修培训,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不断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和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建设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四是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
       充分利用灾后重建成果,为群众提供优质卫生服务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起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