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先生逝世,享年98岁。钱伟长先生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国科学家中成就卓越的“三钱”之一,而一生致力于科学事业的他,不仅是个体育迷,早年弃文从理,也留下一段佳话。
钱老的体育缘
1931年,18岁的钱伟长考入了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瘦小的钱伟长身高才1.49米。从那天起,钱伟长开始了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每天清晨长跑,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
一次偶然的机会,钱伟长拼命向前跑的情景被一个人注意到了,他就是清华体育的奠基人,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体育家和教育家马约翰。第二天,钱伟长就被通知,到清华大学越野长跑队报到。从此,在繁忙的读书之余,钱伟长接受了马约翰先生的专项训练。
1933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爆出冷门:清华大学的小个子钱伟长以13.4秒的成绩跨入了100米栏的前三名!1935年,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并留校攻读研究生,而他那时的身高已经有1.66米了。
以1米49的身高,面对1.06米的跨栏,取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季军,钱老笑着说:“我自有秘诀。”
钱伟长经过仔细地观察和认真地研究,根据自己身材上的劣势和步频快的优势,决定尝试把传统的三步跨栏改为四步跨栏,并得到了马约翰先生的支持。而且为了尽可能地压低跨栏高度,加快跨栏速度,钱伟长还进行了新的尝试:在跨栏上放一片瓦块,每次跨栏时,必须用脚把瓦片扫掉,而不碰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总结,钱氏跨栏法终于成功了。在田径场上,钱伟长左右开弓,四步上栏,准确过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钱老不仅是田径高手,还是足球场上的好手。他身体灵活速度快,而且脚法很好,是清华大学足球队的主力左前锋。1937年,钱伟长入选中国队,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远东运动会。“那场比赛,我踢进了一个球,还穿了对方守门员一个裤裆。”
钱老一辈子喜欢足球,世界杯的时候,他不用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自己半夜起来看。但钱老最喜欢看的是女足。2002年,钱老亲自创意举办了“钱伟长杯”上海大学生足球邀请赛,并亲自挥笔制定了比赛章程和规则,打造了“钱伟长”奖杯。
钱老曾深情地说:“马约翰先生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了我们的人格,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即使在我生命中最艰难的时期被下放到钢厂劳动,年近花甲还要当三班倒的炉前工,工具是重达52公斤的长铁杆。但没有倒下,依然乐观向上。在漫漫人生道路上,使我有勇气承担风雨,有毅力克服困难,有意志不断战胜自我。”
文科生偏要学物理
钱伟长的老家是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七岁过后,父亲把他送进了村里的一所学堂,开始了启蒙教育。
小学毕业后,祖母和母亲便劝他到铁路或邮局去作工。钱伟长虽然渴望升学,但家境贫寒,也就不得不辍学了。1925年,父亲受到无锡县立初级中学的聘用,薪水略有提高。钱伟长才得以到无锡求学,不久,又投考叔父钱穆任教的苏州中学高中部。
而此时,父亲突然病逝。接着,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先后夭亡。这给钱伟长极大的打击。家里更困苦了,他依靠叔父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
“中学毕业后,我在1931年6月一个月内,在上海连考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五个大学的考试,无非是想多考几个大学多些录取机会,但是喜出望外居然都考取了。那时大学试题不统一、也不分科录取,我以文史等学科补足了理科的不足,幸得进入大学,闯过了第一关。”
此时,钱伟长的叔父钱穆已到北京大学任教。他从北平来信,建议侄儿到清华读书。清华大学根据他的考试成绩——历史与国文成绩最好、历史竟得满分,准备把他分到中文系或历史系去。
的确,就成绩而言,就兴趣而言,钱伟长是应该读文史的。然而,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列强欺辱的弱势,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走上弃文学理的道路,他决定读物理系。
但叔父钱穆不同意钱伟长学物理,钱伟长“曲线运动”跑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他知道叔父很听顾颉刚的话。难得的是,顾颉刚居然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于是不再反对。
家庭这一关通过后,还有学校这一关。由于钱伟长物理仅得18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允。而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又到处打听这位历史满分的学生为何不来报到。陈寅恪处由钱穆去商量,吴有训处由顾颉刚出面通融。
吴有训教授被这个学生的诚挚热情打动了,他对钱伟长说:“那好吧,你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等数学的成绩达不到70分的话,再改学文史不晚。”
钱伟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他凭着刻苦精神,攻克了学习上的一道道难关。一个学年下来,他各门功课的成绩均在70分以上。等到他从清华大学毕业时,吴有训教授已经非常器重这个有志气的青年人了,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