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一位羌族女孩亲历的“长江水学校”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8-22  发稿编辑:景秀丽

       13岁的王澜,是一位有着甜美笑容的羌族女孩。她的家乡片口乡,位于“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两年前,这个还在片口小学就读的女孩很偶然地接触到“长江水学校”,从此便和保护长江水资源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一名环保小卫士。
       初识:结缘“长江水学校”
       2008年,年仅11岁的北川片口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澜,以“片口中药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一项目获得绵阳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年2月,她前往绵阳师范学院参加项目答辩时,遇到了将她带进“长江水学校”的引路人——刘蕴华女士,她是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的会长,也是“长江水学校”这一项目的负责人。
       在这一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前一天,王澜和她的五位小伙伴一起跟着老师去往北京,参加了“长江水学校”的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王澜得知,“长江水学校”项目是一个以水资源保护为主题的综合性环境教育项目,是联合国“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的一部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施华洛世奇公司和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共同发起。开展“长江水学校”项目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像王澜这样许许多多的学生掌握对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的方法,来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完整性。
       启动仪式结束后,王澜和小伙伴回到了家乡,立刻开始了行动。他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向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发放调查问卷,普及爱水、节水知识。
       数据表明,目前长江流域集中了中国环境污染的60%,并且是引起太平洋水域污染的最大单一污染源。王澜至今还记得,当时老师带领他们去野外写生,她画下了光秃秃的树木,又在树旁画下了两个正在哭泣的人。
       行动:保护家乡白草河
       王澜家乡的白草河,位于长江上游,为当地居民提供饮用水,滋养着这个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而就是这条“母亲河”,却让小姑娘心有余悸。
       王澜说,2008年1月的一天,自己家所在街道的清洁工张爷爷突然病了。他的脚肿得非常厉害。原来张爷爷去白草河倒垃圾时,被扔进河里的输液管扎到了脚。王澜跑到河边,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白花花的泡沫塑料、医用针头和针管、剩饭剩菜等垃圾遍布河岸,河中还漂浮着死鱼、死猪等动物尸体。
       在指导老师唐明的带领下,王澜和她的同学们加入到“关爱白草河、保护白草河”的活动中。他们经过实地调查,设计出书面方案,并送到了镇政府有关领导的手中。王澜和她的同学们向镇政府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希望将镇子上两条主要街道的15个垃圾桶重新进行布局,让老百姓养成垃圾入桶的习惯,摒弃过去乱丢垃圾的陋习;二是希望镇上修建一个垃圾填埋场,将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镇政府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利用震后重建资金修建了垃圾填埋场,聘请了一位清洁工专门负责街道垃圾的管理及处理问题,还规划修建了一个以植物生态湿地为基础的污水处理厂。
       心愿:长江“明天会更好”
       如今,王澜已是北川中学初二的学生,相比小学,她的学习更紧张了,但在中学指导老师康强的带领下,她还是积极参与着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各种活动,比如对北川老县城遗址和新县城进行水文调查,尝试着净化水质的小发明等等。
       康强老师介绍,像王澜这样参加“水学校”的学生非常多,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水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既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了环保意识,又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所学改变身边的环境。”
       王澜也说:“我的同学们都很喜欢‘长江水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能等到水没有的时候才后悔。”
      据悉,“长江水学校”项目在我国开展已近3年。截至目前,“长江水学校”已在长江流域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包括川西山地)、重庆和上海地区的33所中小学校和社区中展开了活动,约60000名中小学生直接参与,累计培训各类教育工作者800余人次。仅在四川这一个试点地区,就有约30万人次参与到“水教育”行动中来。
      据“水学校”理念的提出者,施华洛世奇环境顾问Dr.ChristophImboden介绍,“长江水学校”是世界“水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8年前,这个项目开始于奥地利的山区;现在,已经扩展到世界的主要大河流域——尼罗河、恒河、长江。
      当记者最后问起王澜还有什么心愿时,她想了想,然后很认真的说到:“我的心愿就是,希望长江明天会更好!”(摘自《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8期)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