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28日召开的全国抗洪救灾表彰会,洋溢着一种伟大的抗洪精神,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鼓舞了并将继续鼓舞着全国人民,战胜各种险阻艰难,去争取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然而经过冷静的思索之后,人们不能不承认,为这种精神付出的代价还是不小的。几百万军民历时两个多月的生死搏斗,3004条人命,1666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才换来这一伟大的抗洪精神。可精神虽然愈来愈多,损失和代价也越来越大,这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却不大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如果说几百万军民赴汤蹈浪战洪峰、堵管涌、护险堤、救灾民,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伟大的抗洪精神,那么许多专家、学者几月前、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预示出1998年长江流域要涨大洪水,并且提出了颇有远见卓识的对策,这种深思熟虑、未雨绸缪、殚精竭智、忧国忧民的行为,是否也算一种精神?该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又该不该赞扬?有关的报刊透露出如下的事实:
1998年5月3日至6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委员会召开的本年度重大自然灾害预测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就指出,1998年长江流域可能有大洪水发生;
1992年出版的《中国减灾问题研究》一书,明确指出1998年为洪涝期,显著变化将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等地区;
1980年,水利部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长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的报告》提出:“未来十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共安排防洪工程34项,工程总预算48亿元。”实现这一规划,就可以实现“遇1954年同样严重的洪水,确保重点堤防安全,努力减少淹没损失”的目标。
权威的专家们的真知灼见缺乏权威性,自然也就算不上什么可贵的精神。若一定要等到灾难已经发生,千百万人用鲜血和生命去与灾难做生死搏斗,显现出来的精神才称得上伟大,这种衡量精神的价值尺度,就很值得我们反思。中国有句古诗“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刘向《说苑·权谋》中有则寓言说的是一家人烟囱太直引起火灾,救火的都成了恩人、上宾,而那些多次提醒主人改造烟囱、移走柴禾的人却无人记得。只要是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不管是兢兢业业的求索,还是轰轰烈烈的奋斗,不管表现出来的是大智还是大勇,其精神都同样是可贵的。我们过去曾经有过几次准确的地震预测预报,专家学者的辛勤劳动和抗震军民的奋勇抢险,才大大减轻了地震造成的灾难和损失,党和政府在表彰抢险有功人员的同时,也表彰预报有功的地震工作者。这使人感受到整个中华民族在与自然斗争中所显示的伟大精神既饱满又充实。
气壮山河的98抗洪斗争已成过去,伟大的抗洪精神正在鼓舞人们去建设一片新天地。但愿人们不要忘记那些防洪、减灾专家曾经有过的诚实劳动和科学态度。他们的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仍不失为一种可贵的精神。而对于抗洪精神来说,则是精神背后的“精神”。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