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多难兴邦 繁荣绵阳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07-22  发稿编辑:
  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北边沿的绵阳市,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蜀道咽喉、天府粮仓、富乐之乡。这不仅因为这里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水旱从人,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一种天人和谐的智慧和危难兴邦的精神。正是这种智慧和精神,才孕育了灿烂的古蜀文明,也才有了科技之城繁华绵阳的崛起,使绵阳享有了脍炙人口的富乐之乡的美誉。
  回眸历史,古蜀文明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古代蜀人曾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灾难考验。史料中对此就有不少记载,如扬雄《蜀王本纪》记述,古蜀望帝杜宇时代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对此也有同样记述,杜宇时代“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可见这是古蜀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其实早在杜宇鳖灵之前,古蜀先民就开始了对水患的治理,出生于西羌北川的大禹就是最伟大的治水英雄。《尚书·禹贡》中就有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岷嶓既艺,沱潜既道"之说。秦朝统一巴蜀之后,蜀郡太守李冰在蜀人长期治水的基础上,对岷江因势利导,创建了都江堰。这项伟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天人和谐的精神,它顺应了自然规律并将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使野性十足的岷江成了驯化的造福于民的江流,可谓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千古绝唱,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不朽的作用,浇灌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沃野天府。
  古代四川也有发生过地震的记录,《蜀王本纪》中就有“山乃崩,压五丁”之说。《华阳国志·蜀志》也有“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的记叙。这种山体崩塌、地形变貌的情形,决非人力可为,显然是地震所致。但这种地震灾害并没有发生在成都平原,而是在盆地西北边缘的梓潼山区,这显然与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有关。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周语上》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的记载,这次地震造成了“三川竭,岐山崩”,蜀地可能也有较为强烈的震感。从出土文物资料看,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大型玉璋上刻画有非常珍贵的纹饰图案,图案前后两幅上下对称,三人或两人一组,或立或跪,居于山上,衣帽齐整,双手揖于胸前,做祈祷或祭祀状,很可能是古代蜀人举行祭祀山川活动时的一个真实写照。值得注意的是,图案中的两山外侧刻画有两手握拳按捺于山腰上,有学者推测,这是否和当时发生的地震有关呢?结合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录和解释,《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之说,据韦昭注《国语·楚语》认为其意是“言重能举上天,黎能抑下地”。“举天抑地”当然是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但它表达的则是古人战胜自然灾害的达观和愿望,同时也透露了古代曾发生地震灾害的信息。
  古代蜀人面对水患和地震灾害,都采取了十分积极的态度。拳头是力量的象征,三星堆玉璋图案中以两只巨大而充满活力的拳头按捺于山腰上,这是一种多么形象而生动的图象语言!它使我们看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看到了一种战胜地震灾害的坚强信心和乐观精神。在古蜀历史上,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曾有不止一次重建家园的过程。譬如宝墩等早期古城,就是古蜀先民走出岷山之后修建的,并显示了逐渐向平原腹心地区迁徙的趋势。又譬如三星堆古城曾被洪水冲毁过,之后才有了金沙遗址的崛起。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顺应自然规律,采取积极而科学的应对。古代蜀人将成都平原作为永久的栖息地,在肥沃的平原腹心区域建城立都,发展起了繁华兴旺的城市文明,就是极其聪明而富有远见的选择。
  今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绵阳再次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当地震波以天摇地动之势袭来的时候,距离震中仅有百多公里的绵阳,也房屋摇晃,惊心动魄。但正如有人所形容的,绵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犹如稳定安全的方舟,经受住了地震波强烈的冲击,巍然屹立,仅有小恙。这再次显示了古蜀绵州先民的智慧,选址于此建城立邦作为永久的家园,是很有道理的。在以举国之力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绵阳也发挥了突出而重要的作用,这里成了广大灾民的紧急避难场所、疗伤抚慰之地,调集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以及转运伤员的基地和枢纽,尤其绵阳飞机场,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更是发挥出了现代空港的巨大作用。这次大地震也再次凸现了绵阳人临危不惧的传统和危难兴邦的精神,这种传统和精神不仅是古蜀的悠久传承,也是华夏人文的优秀品质,更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之所在。
  沧海横流方现出英雄本色,绵阳不愧是一座宜居之城和科技之都。大地震使绵阳经受了一次空前的洗礼,也使全世界注目四川,关注绵阳。看到了绵阳人在危难时刻的巍然身姿和奋发精神,看到了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的团结、自信、坚韧,看到了血脉相连的华夏同胞们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决心。灾难不可怕,只要人在精神在,绵阳依然是永远的富乐之乡。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