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考准干部难题 巧解人情打分难题
我市积极探索公选面试科学化方法
刘仲平是一名来自泸州市龙马潭区委党校的“外地人”,在绵阳几乎连打过交道的“熟人”都没有,原本抱着“试一试”心态的他,经过笔试、面试、陈述和即兴陈述、市委常委会票决,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走上了绵阳市社科联副主席的岗位。和他一样,考生和评委普遍反映,绵阳公选面试公平公正,很科学,不仅破解了考准干部的难题,而且破解了人情打分等一系列难题,客观地检验出了考生的水平。
事实上,近三年,我市公选力度逐步加大,相继拿出24个县级、219个科级领导干部职位面向社会公选。通过三年实践探索,我市不断推进面试工作方法科学化,切实提高了面试工作“准确度、公信度、满意度”。考官组建结构化,破解考准干部难题。在短短半小时内,通过回答几道题就能测出一个干部的基本能力素质,选好考官是关键。组建面试组时,我们坚持把“职责相近”的职位安排在同一面试组。每个面试组设考官组7人、评委组10人。考官组由组织类考官、纪检类考官、专业类考官等组成,评委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特别注重选择有公选职位工作经历或相近工作经历或专业的领导、各级代表担任考官和评委。在今年县(处)级公选面试环节,绵阳市结合职位特点组建3个面试组,每组面试3个职位。每个面试组考官组设1名主考官、6名考官。主考官各由1名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副市长担任;18名考官分别由组织类3名、纪检类3名、专业类6名、省下派类3名、市州交流类3名等共5部分组成,确保考官结构比例;30名评委分别由12名党代表、9名人大代表、9名政协委员担任。所选的考官和评委,根据分管工作、工作经历或所学专业确定,具有“长时间在组织纪检岗位工作经历、长时间在乡镇党委书记岗位工作经历、长时间在相应岗位一线工作经历、与职位相关的行业精英代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新闻媒体代表”等六种身份特点,切实从思想政治、专业能力、人格人品等方面准确评价干部。
结构单位抽考官,破解人情打分难题。每个面试组必须形成结构化考官和评委,才能比较客观综合地评价一个干部;面试前临时抽签将破坏考官和评委结构合理化,不临时抽签考生将怀疑面试的公正性。面对这一矛盾,我市今年探索出“结构单位抽签法”,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在面试开始前15分钟,除主考官、专业类考官外,组织类、纪检类、省上下派类、市州交流类考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类评委,全部以类别为抽签单位临时抽签,再以各自抽签序号及时组成相应面试组,既实现了结构化面试、专业化面试的要求,又确保了面试公平公正。
阳光监督全方位,破解更加透明难题。面试工作保密性要求强、时限要求紧,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公开是一个难题。绵阳市在实践基础上,今年又着重在加强“纪委监督、通报情况、媒体宣传”等三个方面公开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加大纪委监督。抽调市纪委10名干部参与面试工作监督,从考生候考、面试、引领、休息、卫生间等凡是考生经过的每个环节,都有纪委干部监督。二是做好情况通报。在面试开始前,专题向考生通报整个面试工作流程、纪律要求、考官和评委产生原则,主动邀请考生监督。三是强化媒体宣传。邀请资深媒体记者当考官或评委、邀请记者全程采访报道,切实把面试过程向社会公开。(绵阳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