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夜校是省委在基层创新建立的农村党员群众教育培训阵地,是服务脱贫攻坚,为农民群众提供适用技术培训的重要载体。为办实办活农民夜校,观桥镇从群众实际出发,着力解决教育培训中的“三大难题”,引导农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一是着力解决“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难题,找准教学重点。围绕“听党话”办好政策法规课堂,开展“老党员讲党史”、“支部书记讲政策”、“身边人讲身边事”学习宣传,宣传好党的政策,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围绕“能挣钱”办好技能实训课堂,依托农业企业、专合组织、党员教育实践基地,规划建立集培训、实习、创业于一体的农民夜校实训基地,引导农民树立市场经济理念,熟练掌握实用技能,打通脱贫致富之路;围绕“当好家”办好道德教育课堂,组织本地道德模范到农民夜校述经历、讲体会、发倡议,引导群众在勤俭持家、遵礼守法中树立良好家风;围绕“善待人”办好乡风文明课堂,结合“四好新村”创建,推动乡土文化、乡风礼仪、文明公约入户、入脑、入心,引导群众抵歪风、树正气,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着力解决“不想学、学不懂、用不来”难题,丰富办学手段。围绕激发群众参学动力,开展群众参学积分奖励,优秀学员评选奖励等活动,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群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围绕推进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固定课堂+互联网+送学上门”等形式完善授课方式,通过“夜校+广播+远教站点”完善授课渠道,通过“微党课+微视频+微广播”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通过“集中学习+上门送学+结对帮学”推动学习全覆盖;围学用转化,采取“农民夜校+互联网电商”方式,将夜校建在电商,通过组织学习电商技术,进一步解决群众销售难的问题,真正实现愿意学、学得懂、用得来、增收入。
三是着力解决“不常态、不规范、效果差”难题,健全管理机制。将农民夜校经费纳入运维经费,同时统筹用好各类专项培训资金,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农民夜校“有钱办学”;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主,统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农业产业基地、田间地头院坝等各类场地资源,确保农民夜校符合标准、灵活实用,让农民夜校“有地方办学”;建立专兼职教师选聘、竞聘制度,探索志愿者讲师制度,开展“职业资质补缺”“评教评课”等活动,不断提高师资实力,实现“有人教学”;实行工作项目化纪实,建立重点项目台账,采取实地督查、重点抽查等方式,抓好平时跟踪督查,将农民夜校工作情况纳入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和“四好新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实现“办学规范”,真正完善农民夜校阵地、经费、人员、机制,确保农民夜校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地开展教育培训。
截止目前,全镇已创办农民夜校31所,累计开展培训教育活动150余场次,参加培训人数7600余人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观桥镇 许海兵)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