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领导有方,责任落实。该村多次召开支部会议、党员大会,结合村情实际,成立了“农民夜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农民夜校”工作“第一责任人”,并兼任“农民夜校”校长,将“农民夜校”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制定《立新镇高棚村“农民夜校”工作方案》《立新镇高棚村“农民夜校”实施细则》《立新镇高棚村“农民夜校”考核评定办法》,拟定培训菜单,不折不扣加以落实。
二是夯实基础,配强队伍。作为市级“农民夜校”示范点,该村以村委会会议室为夜校教室,统筹整合农家书屋、居民院落、村民聚居点等场地资源,抓实用好远程教育IPTV平台,投入资金3万余元购置教学用具(如黑板),电视机、投影仪,满足教学活动场地需要。设立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业务精、致富能力强、思想作风优5项标准,按照“组织发动—个人自荐—组织审查—支部任命”流程,采用民主推荐表决、“考试+考察”等方式,将13名“学习标兵”“土专家”“田秀才”“致富带头人”纳入农民夜校师资库,并积极邀请县镇联系领导、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驻村干部等10余人进入师资库,选优配强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规划先行,推进有序。依托县委组织部统一印制的10本乡土教材,结合本镇本村乡土教材和身边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将“集中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深度融合。全面推行“菜单式”教学,将基层群众所需所求编入培训“菜单”,全方位供党员群众“点菜”,达到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目的。同时,实施“订单式”教学,采取“农民夜校+技能培训”模式,按照农民群众务工需求,开办“柑橘管护培训班”“旅游服务培训办”,切实增强群众就业技能,让他们在门口就能就业。办学以来,该村共举办教学28期,参加学习培训人数近1500余人次,其中,县级领导讲课1次,镇党委书记授课3次,举办理论学习12期,技能培训6期,实践教学6期。
(文/宋荣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