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三台县科协副主席王锦秀
在川北大地的三台县,一位从田野中走来的科普工作者,用二十余年的时间书写着非凡的跨界人生。她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成长为扎根基层的农技员,从田间地头的实干家转型为科普惠民的创新者,她就是三台县科协副主席王锦秀。她以“农民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做什么”的信念,在多重身份间自由切换,用科技为乡土赋能,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科普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扎根田野:在乡土中播撒科技种子
1996年,出身农家的王锦秀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从小在田间长大的她,深知科学种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学期间,她始终保持着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还积极参与田间实践和科研项目。“那时候,我就盼着能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农村,帮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回忆起求学时光,王锦秀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2000年,大学毕业的王锦秀通过公务员考试,作为优秀人才引进三台县,被分配到紫河镇协和乡担任农技员。初到基层,她面临着诸多挑战: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她退缩。她主动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走访,与农民拉家常、交朋友,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王锦秀白天在田间示范指导,晚上在村里举办技术讲座。为了让农民更容易理解,她将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方言。在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时,许多农民对利用害虫天敌和生物农药持怀疑态度,担心效果不如化学农药。王锦秀就在自家承包的田里做起了试验田,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全程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收获季节,试验田不仅产量高,稻米品质也更好,且农药残留量远低于传统种植田。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农民们纷纷主动要求学习这项技术。
就这样,在基层工作的日子里,王锦秀先后推广了十多项农业新技术,帮助农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她也因此成为了农民心中的“贴心人”和“技术大拿”。“看着农民们因为采用新技术而获得丰收,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王锦秀感慨地说。
危难时刻:科技力量守护乡土安宁
在基层工作期间,王锦秀不仅在日常生产中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在面对自然灾害和重大农业病虫害时,更是挺身而出,用科技力量守护乡土安宁。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波及三台县,许多乡镇的农田和农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地震发生后,王锦秀第一时间奔赴受灾乡镇。她顾不上余震的危险,深入田间查看农作物受损情况,指导农民开展灾后自救。针对地震后土壤结构变化、病虫害容易滋生等问题,她连夜制定了《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技术指南》,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各村进行宣讲和示范。在她的努力下,受灾地区的农民迅速掌握了灾后生产恢复技术,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
除了应对自然灾害,王锦秀在重大农业病虫害防治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2012年,三台县遭遇了严重的稻飞虱虫害。稻飞虱繁殖速度快、危害大,如果不及时防治,将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面对严峻形势,王锦秀迅速组织成立了病虫害防治专家组,她带领团队深入田间调查虫情,根据稻飞虱的生长习性和发生规律,制定了科学的防治方案。她还协调各方资源,为农民提供防治药剂和设备,并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统防统治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稻飞虱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保障了全县水稻的丰收。
“在危难时刻,我们科技工作者就是农民的主心骨,必须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他们排忧解难。”王锦秀坚定地说。她的勇敢和担当,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也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跨界创新:搭建科普惠民新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王锦秀逐渐意识到,仅仅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必须创新科普方式,搭建更广阔的科普平台。
担任三台县科协副主席后,王锦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模式。在线下,她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科普进社区”活动中,邀请医学专家为居民讲解健康养生知识,举办家庭急救技能培训;“科普进学校”活动里,开展科普讲座、科技竞赛、科技展览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科普进农村”活动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举办农业技术培训、新品种推广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也十分新颖,深受群众欢迎。
在线上,王锦秀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宣传。她组建了科普新媒体团队,制作了大量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科普短视频。这些短视频涵盖了农业技术、健康养生、节能环保、科学辟谣等多个领域,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行传播。为了提高科普短视频的质量和影响力,她还邀请专业的策划和拍摄团队,对科普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和制作。其中,关于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系列科普短视频,播放量突破了百万次,帮助众多农民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此外,王锦秀还积极推动科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她与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在基地内,展示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品种,为农民提供实地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同时,她还组织企业和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开展科普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科普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也让科普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才引擎: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王锦秀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工作中,她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她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技人才培训活动,邀请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到三台县授课,为基层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她还鼓励和支持本地的科技人才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她的努力下,三台县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此外,王锦秀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她牵线搭桥,促成了三台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单位的合作项目。通过这些合作项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三台县得到了转化和应用,同时也为本地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在王锦秀的带领下,三台县的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公民科学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科普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她的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誉,先后获得了“四川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绵阳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多重身份:践行科普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从学生到农技员,从基层干部到科协副主席,从植物保护专家到科普创新者,王锦秀在多重身份间不断转换,但始终不变的是她对科普事业的热爱和对乡土的深情。
“我既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科普工作者,更是一名服务群众的基层干部。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王锦秀说。在她看来,科普工作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更是要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让科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展望未来,王锦秀表示将继续在科普事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她计划进一步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打造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科普服务平台;深化科普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科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普工作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普带来的红利,让科技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为乡村振兴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王锦秀满怀信心地说。
从田野到云端,王锦秀用自己的实干和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科普之路。她的故事,是一位科普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生动写照,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科普事业中来,为推动科学普及、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奋斗。(作者:许登祥 吕安全)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